二次感染潮?抗体效期短成隐忧

香港疫情持续。图为8月26日,香港行人走过因疫情生意惨澹停止营业旺角商店街。(中新社

疫情下研究新冠病毒成为显学。图为长庚团队为开发药物研究新冠病毒。(长庚医院提供)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首席专家吴尊友。(中新社资料照片

视觉中国)

日前香港公布1名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后,是否可能爆发大规模「二次感染」潮及疫苗失效等疑虑,也引发关注。大陆防疫专家表示,该病例透露出,人感染后所产生抗体保护效果,可能远比想像中的还要短,但目前病毒变异程度小,尚不至于对疫情态势造成大影响;但若未来病毒变异加大,确实有可能导致现有疫苗不能用,就得另择新的流行病株

上述患者今年3月底确诊感染新冠病毒,4月中旬康复出院,8月初经英国到西班牙旅行,返回香港后接受检测再度确诊。在比对首次与第二次感染的病毒株基因排序,有24个不同之处,因而确定是「二次感染」,而非「复阳」。

与复阳不同 具传染

谈及「二次感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学专家吴尊友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与「复阳」不同,重复感染者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体内有活病毒,有可能出现症状,并且很可能再传染给其他人。

吴尊友认为,人感染病毒以后会产生抗体,但不是所有传染病产生的抗体保护效果都是终身的,抗体也会逐渐减少。此次发现的病例,虽然从病毒株基因序列看有所变异,不是同一病毒株造成的感染,但目前看,更有可能是因为人体的免疫保护效果没有那么长,导致的「二次感染」。

吴尊友还强调,对于冠状病毒这一类病毒来说,人体感染以后产生的抗体能够达到保护效果的时间大约只有6到12个月。而此次发现的病例带来的一点重要判断就是,「抗体本身会衰减,衰减速度可能比我们想像的还快。」

记忆细胞 可降重症机率

不过,抗体消失,不代表细胞免疫不在了,毫无保护作用。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斌称,感染消退后,也往往有针对病毒的记忆性T细胞在人体存活下来,会产生T细胞免疫。尽管可能不能完全阻止有些有很多基因变异的新病毒感染发生,但患者的重症、危重症发病机率也许会下降。

针对未来是否可能爆发大规模「二次感染」潮,吴尊友指出,很小的病毒变异不会对疫情态势造成大的影响,几十个氨基酸的变异对整个病毒的结构没有太大影响。

但他也提醒,虽然香港的这个病例只是个案,但这也表明,曾经患过新冠肺炎的病人康复后,还是可以再感染新冠病毒的,还有可能会出现有类似情况的患者。防止感染大流行,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隔离,防止人和人之间的传染,并且随着疫苗上市和大规模接种,这种风险会越来越小。

专家预期 病毒流感

至于正在研发中的疫苗是否会失去保护效力,李斌则说,目前尚不必过度恐慌,即便疫苗需要更新换代,在技术上并不难实现。「病毒不管怎么突变,总是要进入细胞才能感染,要想感染细胞就要结合ACE2受体,大部分疫苗研发策略都是为了阻止这种结合。」

李斌认为,乐观看,现在的疫苗还会有用,但是对新的突变病株,有的可能没有用。如果病毒突变非常多,导致现有疫苗不能用,明年可能还要选取新的流行病株。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团队的医学教授金冬雁接受《澎湃新闻》访问时认为,人类可能没有办法在短期内将新冠病毒完全清除,或许应该把对疫苗的期待降低,「它(2019冠状病毒)有可能变成和引起普通感冒的冠状病毒一样,不需要其他的动物宿主,在人体里面常年流转、自然循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地坛医院在院治疗的1例大连市疫情关联病例和1例境外移入病例,经医护人员精心疗护,各方专业力量通力合作,25日已治愈出院。北京新冠肺炎在院确诊病例全部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