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轨道医生」首度曝光 探伤车每年跑1500km诊断钢轨内伤

记者赖文萱/台中报导摄影

为提升轨道检测与维修,确保行车安全,高铁在2012年就耗资近4千万从美国引进「路轨两用钢轨超音波探伤车」,透过精密的超音波检探技术,每年需完成1500公里的钢轨检测,找出无法目视检查看出的轨道内伤,堪称是高铁专属的「轨道医生」。

▲高铁近4千万的超音波轨道探伤车首度曝光

高铁今(30)日首度带领媒体前往高铁台中乌日基地,近距离参访目前全台唯一的路轨两用钢轨超音波探伤车,其特色在借由路轨器设计,让车辆可灵活行驶于轨道或平面道路, 大幅提升台湾高铁轨道检测与维修任务便利性

▲▼高铁每年会透过超音波轨道探伤车巡轨,提早发现轨道内伤,避免发生断轨。

高铁钢轨长年承载超过500吨700T列车高速行驶,因此不仅可能造成表面瑕疵外,更可能产生无法由目视检查看出的钢轨内部伤损。超音波探伤车自2012年4月即自美国引进,运用精密的超音波检探技术,以探轮于高铁钢轨上进行非破坏性检测,可及早发现因列车高速行驶后对轮轨接触区产生的金属疲劳瑕疵,提早进行预防性检修、维护或安排钢轨更换作业

高铁维修处协理郑启明指出,利用超音波的特性,探伤车可将人眼所看不到的瑕疵,经过电脑运算真实呈现在眼前,让检测成果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对钢轨产生的伤损都能够「早期发现、尽早处理」,确保不致发生更加严重的钢轨断裂意外。

▲高铁探伤车除了可路轨两用,还可360度转向,方便作业。

探伤车就有如高铁的「轨道医生」,内部探伤的周期为每年巡回全线3次以上,采分段每月巡检方式,对全路段、全路线进行完整检视,每次完成全线巡检约需花费4个月,至少需完成1500公里的钢轨检测作业。每辆探伤车至少配置三名人员,一名驾驶、一名检测手以及一名工作小组负责人,他们利用高铁营运结束后的时间,深夜12时30分至清晨5时进行巡轨。

而探伤车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设备,左右共配置6颗探轮、30组检测探头,可依垂直0度、纵向45 度、纵向70度、纵向偏斜70度(X-Fire)、横向40度(Side looker)等不同角度,从多面向以超音波进行检测,让轨内探伤不留死角,钢轨伤痕无所遁形

▲探伤车检测出怀疑瑕疵后,会由人工利用手持超音波仪器进行瑕疵复测。

▼超音波搜集到钢轨检测资料后,透过电脑运算,可即时将超音波检测讯号转译为显示图像,下图中异常高的数值就是钢轨出现伤痕之处。

郑启明说,探伤车的好处是可以大面积的针对钢轨进行初步诊断,每年探伤车约检测出20~30处的钢轨瑕疵,在检出怀疑瑕疵后,会再以手持超音波仪器进行瑕疵复测,最后约剩下不到10处。

钢轨瑕疵经确认后,即依高铁「维修手册瑕疵分级标准」,根据钢轨状况区分不同等级,分别采取监测、修补、或更换等必要维修处置作业。

▲借由探伤车即早监测可能的轨道伤痕,可避免往后高铁钢轨发生断轨意外,影响到营运行车安全。

过去若太晚发现轨道伤痕,若要换轨一次得花10~20人的人力,但现在能从监控中早期发现,小伤痕只要4~5人就能进行旱补,更能避免损伤扩大,影响到营运安全。以目前高铁的钢轨材质及严谨的UT探伤预防检探措施,能有效避免断轨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