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新总统的建言信】马凯/让年轻人居有其屋
▲台湾的高房价常让年轻人望屋兴叹。(示意图/ETtoday资料照)
●马凯/社会企业公约基金会创办人,经济评论家,《经济日报》前总主笔,中华经济研究院前研究员。
食衣住行,是人生在世的四件大事。吃,不难解决,箪食瓢饮,简陋些,也将就得过;衣,新的材质层出不穷,成本低又耐穿,只要不计较流行、美丑,一点也不成问题。至于行,买不起奢华轿车,尽有机车、脚踏车、公车可以代步。唯独住,随着房价日高,想在适当范围内找一个遮风蔽雨的栖身处,在今日的台湾,尤其北部大都会,可真不是件容易事。若求起居安适,肢体可轻松伸展的空间,对初入社会,想要成家立业的年轻人,简直难如登天。因此,要年轻人能安居乐业,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难题。
但在一般人心目中,这本是由市场决定的现实问题,就跟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一样,谁也拿它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看看邻近的香港,区区一个蜗居,价比天高,不吃不喝一辈子,也买不起一幢像样的房子。比下甚是有余,我们的年轻人已大可暗自庆幸了。
然而看看一向被我们视为楷模的德国,又是完全相反的景象。德国的房价,在各大先进国家之中,有名的便宜,即使跟台湾自化相比,还低出1/3左右。而且,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里,德国新建住宅的价格,扣除通膨因素,还下跌一成。由于此期间其人均所得持续成长,因而房价所得比大降了六成。换句话说,即使原先买不起房,工作几年之后,房价相对于所得变得更为便宜,就愈来愈有能力购屋。
这两个极端之间,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一言以蔽之,就是主政者是否重视居有其屋的问题。香港在回归之前,被英国殖民近百年。殖民主并不视港人福祉为首要之务,反而想自其上获取最大利益。不断炒高楼价,年年以更高的价格批出大量公地,正有巨利在其中。回归之后,香港又面临大批高官巨贾挟巨资投机置产,在主政者放纵之下,房价所得比久居全球之首。
德国的住宅政策
德国正好相反。自二次大战战败之后,德国政府便将居者有其屋做为首要目标之一,并将之订于宪法之中。但并不像我们的宪法,高喊三民主义,却毫无实际作为。德国不仅建立一套以此为目标的房地产政策,还订定住宅建设法、住宅补贴金法、住宅租赁法及私人住宅补助金法等,巨细靡遗地加以落实。
这一套以宪法及法律保障住者有其屋的制度,其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两大项:一是以多元建房的方式,多管齐下,具体而有效地达成住宅的供求平衡。一是以严刑峻罚,吓阻哄抬住宅价格及房租的恶行。前者包括无息扶持新建住宅、住宅合作社建房制度及老宅改造等,使其住宅数量高达平均每两人一套房的现况。
后者则透过经济犯罪法,规定售价超过合理房价的建商,购屋者可向法庭起诉,而超过幅度达50%者,可处以罚款及三年以下徒刑。租房法则规定,房东涨租金超过合理租金20%者,即属违法;超过50%,则构成犯罪,可处以徒刑。至于合理房价及房租,由公私部门协同仲介机构共同商定。
这一套高度符合三民主义精神的住宅政策,何以6O年来始终无一主政者致力于此,而任由房价暴涨,令年轻家庭望屋兴叹?根本原因在于,60年来不论主政者如何高唱三民主义入云,实质上概由炒地皮集团控制住宅政策。由于三民主义陈义过高的土地改革及扭曲的土地税制,使农地价格与建地价格差若天壤;而将农地变更为建地攫取暴利的权力,又操于财阀与地方政客之手;乃构成一个政客群起从中聚歛的聚宝盆,台湾也成为罕见的炒地皮天堂,历数十年不衰,且愈演愈烈,跟德国恰成强烈对比。于是一般百姓就成了刍狗、鱼肉,拿毕生的血汗钱供其挥霍。
因此,这一套德国的住宅政策,唯赖与既有政治势力完全脱钩,本身又清廉不苟的新总统,领导一群亟亟于为民兴利、为年轻人谋福的干员,方能从事60年来最艰难而重大的改革,彻底断绝炒地皮集团吸血的管道,让房价、房租长期持稳,每个家庭,不分年轻年长,皆得以住有其屋。
未来的总统该保障「居者有其屋」
一旦房价持稳,乃至其实质水准长期走低,立刻产生几个好处:首先,千百年来有土斯有财的观念会完全打破,一切投机资金都会远离房市,改投入真正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用途。其次,每个家庭也不必亟亟于借贷买房;因为今日买与10年后再买,并无差别,甚至等收入较高时再购屋,还更容易。同时,既然房租合理而稳定,不购屋,亦可安居无忧。只要出租房宅的报酬合理,自有追求合理投资报酬率者提供出租房舍,供求亦能长久保持平衡。
明年一月就要总统大选,目前正是最佳时机;我们应以上述条件,严格地检验每一个可能的竞逐者,并要求具备条件者承诺完全遵循德国的典范,亦步亦趋地建立一套保障居有其屋的制度。也可以同时透过公投,订定同样的法规,杜绝炒地皮、哄抬房价的行为。双管齐下,炒地皮的天堂,必能蜕变为居者有其屋的乐土。
►看更多【马凯】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