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弋丰/总统、文化部长带头买书,救得了出版与创作吗?

蓝弋丰/专栏作家

过去国际书展是每年出版界最重要的拚场时刻,在连年出版市场萎缩中,更成为出版界救亡图存时刻,总统英文也特别应景拍摄买书影片并开出19本书单,并称文化部长郑丽君买了75本书,总统以身作则开出书单,让许多读者跟买,对书市总是不无小补,但是,据文化部《2018年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年报》,2017年实体出版营业额约187亿元,数位出版营业额约3.3亿元,相加起来190.3亿元的规模,相较之下,总统带动19本书的销售,或是文化部长亲自买几十本书,大概只有象征性的意义。

实体书籍出版市场在2012年就已经掉到只有将近200亿元新台币规模,年年缓缓下滑,而数位出版虽然大幅成长,但市场规模比起实体书籍仍属可略,2017年虽然稍见反弹,但2018年恐怕是持平或下跌,出版界欲振乏力,从业人员灰心丧志创作人没有前途,只能及早转业,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创作人断层,该怎么办?蔡英文总统在脸书上说,做了三项努力:扩大创作补助、促进跨界创作、文化国际布局

「跨界」有什么愿景、保障

其中,文化国际布局的「文化内容策进院」今年才要成立,还没执行的事就不讨论。

至于促进跨界创作,总统的意思是「文学影视及游戏作品互相改编」,并举《花甲男孩》为例子,总统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太理想,因为《花甲男孩》2010年出版,2017年才由台视、八大电视公视共同监制之《植剧场》改编拍为电视剧《花甲男孩转大人》,等待7年的时间,医学生念医学系都念完了,作者杨富闵念文学也念到了博士班

大部分的作者,要是等待影视改编,早就饿死,更别说台湾的影视生态也并不理想,出版业尽管萎缩但至少还能赚钱,拍电影却大多数是赔钱,电视剧的状况也江河日下,这样的「跨界」,又能提供什么愿景与保障呢?

▲《花甲男孩》作者杨富闵、《花甲男孩转大人》导演瞿友宁。(图/记者林映妤摄)

创作补助比较实在

所以,大概还是创作补助比较实在,总统说扩大补助是人才培育。到文化部奖补助资讯网一看,《(2018年)文化部青年创作补助作业要点》,哎呀,「须为全新文学创作」,这下非文学类书先被排除了,往下看,怪怪,「鼓励类型小说创作」,文化部补助不是应该奖励能开创新局的作品吗?怎么是要求自陷既有类型,好吧,每个人看法不同。

重点是到底怎样补助呢?规定「创作期程以一年为原则」、「每案最高补助额度为新台币四十二万元」,并且「内含企划费、研究费生活补助费、资料搜集费、影印费、邮寄费交通费以及相关材料费等」,哗,说要培育人才,拿出一年42万,平均一个月35K,这还是包括「企划费、研究费、生活补助费、资料搜集费、影印费、邮寄费、交通费以及相关材料费」,其他杂项先不管,光是企划、研究、资料收集的工作三合一,只有35K,文化部大概是想告诉我们,这些创作支援的关键重要工作真的很不值钱呢!

▲文化部青创补助要点。(图/翻摄自文化部网站)

创作人只会专注在创作...而不会整天想着怎样拿补助

为了这个瞧不起人的补助,创作者还要耗费心力,写企划书,还有个「对民间团体及个人补助经费运用效益评估表」要填,嗯,就让我们期待未来可以培育出多少人才。

撇开补助款多寡不提。补助少了,就像上述瞧不起人的可笑,补助多了,则有浪费纳税人血汗钱之嫌,因为从过往的经验可以清楚知道,不论是补助创作,还是补助创业,极罕有成功的案例,原因也不难理解,不管是创作人还是创业人,要是每天想着怎么样能拿到补助,而不是专注在创作和创业上,最后很容易成为专业补助申请家。过去奖金丰厚的各大文学奖项,最后往往也培育出专业文学奖作家,罕见培养出畅销商业作家的案例。

明日之星怎么会由公务员来选?

在出版界,一辈子选书的资深编辑,都常常会看走眼,文化部的承办公务员,又何德何能能够担任这个挑选谁是明日之星应该要补助,谁是江郎才尽应该要回绝的任务?如果承办人没有这种慧眼,那么就是纯粹在浪掷国家纳税人的血汗钱,文化部应该立即停办这个补助,如果承办人竟然有这种超凡入圣的慧眼,那文化部也应该立刻停办补助,请该员离职到出版社担任编辑,对出版业发展的贡献更大。

出版界不乏资金,过去数十年,各大出版社在出版黄金时代都已经赚到满手现金,即使如今陷在萧条阴影中,多半也还有获利,出版界也不乏具有理想性的伟大出版人,例如,这次受到总统书单嘉惠最多的读书共和国,其老板郭先生,曾表示希望能编撰一系列的普及世界史读物,为此,愿意负担作者的生活与一切创作所需费用,并派出编辑支援,直到巨著完成,这条件可是远比文化部好多了,文化部小家子气的只补助1年,1年能写出什么旷世巨作?

▲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创办人暨社长郭重兴先生(左),曾获颁第41届金鼎特别贡献奖。(资料照/文化部提供)

市场就交给市场

文化部努力想出三个政策,出发点也是好的,是尽力想帮忙出版市场,但是,过去的经验,政府想搞市场,永远只会越帮越忙,文化部不是国发会、经济部,要文化部来做产业发展与市场分析?用膝盖想就知道是很滑稽的事,但是政府却老是要文化部来帮助发展电影产业、发展电视产业,发展音乐产业,提振出版业,乐此不疲。

产业发展需要的是全盘规划,什么产业就丢给哪个部会管的这种无脑作法,毋宁是一种官僚推卸责任的行为,早就证明只会整惨自己,许多跨部会的问题也会在这个分类过程中无限诞生,例如,一方面发现创作者起步时期往往有经济困难,所以忙着张罗补助,一方面健保却要对稿费课2%补充保费,对大作家来说不算什么,新人差那2%可能就刚好入不敷出,自己扯自己后腿。这还只是其中一个最不重要的小例子,其他更大问题可说罄竹难书。

市场还是交给市场吧!不要老是提出一些逼迫官员去外行领导内行的政策,郑丽君部长有可能很懂得如何将小说版权授权改编拍摄为电影,或是文化部的事务官有可能很懂?想也知道,那不可能是他们的专业。政府有政府该做的事。

编辑被「cost down」 出版品质降...害得是全体市场

政府要处理的是只有政府能做的事,也就是市场自己无法或难以矫正的事。一样由小事举例:近年来,台湾出版书籍的基本编校水准越来越差,以往很罕见的印刷错误,现在越来越常见,甚至不乏错字连篇与「超译」的书籍,当一个读者买到一家不良出版社出版的品质不佳的书,他往后买书的欲望就下降,赚钱的是编校「扣死当」的那家出版社,受害的却是全体出版市场,这种负面外部效应,不是市场可以自行矫正的,于是我们发现每家出版社都越来越「扣死当」,编辑一个月被要求赶出更多本书,出版书籍的品质越来越下降。

这就是政府该介入的时候了,文化部与其搞什么国际布局、跨界,设计补助,还不如从最根本的小事做起,建立一组校对、翻译、基本错误的抽查小组,抽查市面上的出版书籍,揪出品质不佳者,重建读者对书籍的信心,既同时是提升文化的水准,也才是文化本业。而不是明明是文化部却要求它搞国际外贸,又怎么可能搞的好呢?

文化是人民生活的总成,终究文化产业的发达与否,还是在于经济是否景气,国民的生活条件是否改善。每天血汗工作,兼两个差才能贴补家用,回到家已经十点,倒头就睡,若是人民过着这样的生活,要他看书?看电影?看电视剧?文化部长再优秀,这是文化部本身能解决的问题吗?

其他部会的其他领域其实也是相同,一切环环相扣,聪明的你,知道这点之后,那么,请问:每天在这个部会释出几个政策,到那个部会又释出几个政策,会有用吗?蔡英文总统在脸书说:国家的方向只有一个,希望总统多看了19本书以后,能赶紧领悟到执简驭繁,从基本做起,让整个政府能有一致的方向,不再是各搞各的,各部会各喊几个政策的无头苍蝇。

热门点阅》►从网路小说为何无法拯救出版业,谈网路声量与民调的落差

►看更多【蓝弋丰】专栏

►按赞加入粉丝团,让你成为话题王!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云论》提供公民发声平台,欢迎能人志士、各方好手投稿,请点此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