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弋丰/出版业寒冬 「没知识」所致
▲台湾近年出版业生意惨澹,图书销售额呈悬崖式下降,从2010年的367亿元一路跌到2016年的185亿元。(图/记者蔡惠如摄/示意图)
出版业的老前辈「老猫」陈颖青,最近又因批判文化部一心一意想推动「图书定价制」而上了新闻。这则新闻,在大众已不再关心出版市场的情况下,成为只有少数出版人与读者关心的议题。其实,与其在「图书定价制」上钻牛角尖,文化部更该了解的问题是:出版业、书店究竟为何沦落到今天这步田地?
出版界现在天天哀求「台湾市场太小」,所以做不起来……真是如此吗?其他产业或许能说台湾市场太小,但出版市场绝不适用「市场太小论」。
翻开人类文学史,看看法国大文豪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的年代,当时法国人口不过约4,500万人,1820年的法国识字率仅38%,1870年也不过69%,也就是说,雨果当时所在的法国,读者差不多跟现在有2,300万人口的台湾一样。然那时的法国文坛人文荟萃,不仅有雨果、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等浪漫主义名家,现实主义文学先驱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巴尔札克(Honoré de Balzac,1799~1850)、小仲马(Alexandre Dumas,1824~1895),还有自然主义文学代表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7)、左拉(Emile Zola,1840~1902)等,以及科幻小说鼻祖儒勒‧凡尔纳(Joles Verne,1828~1905)。
试想,当年法国2,300万人的市场,就能诞生许多知名作家,这样的市场岂能说「太小」?台湾的市场绝对不小!根据
政府《2002年图书出版产业调查报告》,图书出版业不含行销通路业的产值为新台币430.23亿元,含行销通路业产值推估为533.08~648.94亿元。只是,才过了十几年,2015年的《104年台湾出版产业厂商经营成果概况调查》发现,出版端整体纸本图书市场规模推估为199亿2,513万元,下游零售端纸本图书市场规模推估为238亿4,978万元,市场规模活生生被腰斩。
如今谈到出版困境时,论者总忘了出版业十几年前曾经兴旺。台湾读者曾热爱买书,也创造对出版业与书店相当友善、有利的市场环境。而当年的出版社与书店还曾是高获利产业,许多作者也曾在此盛世中,靠写言情小说或网路爱情小说赚得大量版税,甚至买了几栋房子。这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2012年时,12岁以上读书民众平均阅读数量达21.0本,纳入未阅读民众以后,12岁以上国人平均阅读13.5本书籍;然到了2016年,12岁以上读书民众平均阅读数量剩下13.6本,纳入未阅读民众后,平均阅读书籍数量剩下5.7本,不到2012年的一半。
▲国立台湾图书馆日前公布106年馆藏借阅统计与借阅排行榜,其中借阅人次与总借阅册数都比105年微幅下滑,显见国人阅读习惯已渐衰退。(图/Pixabay/示意图)
为何过去爱读书的台湾人,几年内平均阅读书籍数量惨遭腰斩?若要详细分析原因,恐怕得写成一本3,000页的大报告,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不妨就用全盛时期2曾出版的一本书来「一叶知秋」。2002年9月,远流出版了知名财经翻译书《从A到A+》,当时出版社、书店大举行销,把这本书吹捧成是了不起、必读的商业圣经,还说书中找到了神奇的企业圣训,照着做,就能让企业基业长青,还能持续卓越,当时的台湾人可说是人手一本。十几年过了,《从A到A+》却成了一本笑话集,因为里头列举的企业竟有多家不但没有基业长青、持续卓越,还变得很「衰小」甚至倒闭。
事实上《从A到A+》的前提假设,认为天底下会有一种经营哲学能让企业长久成功,这违反了基本市场知识,因为市场中「看不见的手」,就是不断改变市场条件,引导个人与企业不断转变,而企业本就须不断转变经营哲学,才能适应不同时期的市场情况。事实上这些都不需要等待十几年后才知道,如果出版人与书店经营者看过自己出版、自己卖的书就会知道。但这并不代表《从A到A+》全书一无是处,书中对各企业的观察研究,还是值得参考,只是前提错误,所以结论也错误。
文化部与出版人总说出版业与书店贩卖的不是书,而是更高贵、更重要的知识,所以需要特别关照。但从这个案例中却看见出版社与书店卖的就只是书,毫无知识成分,甚至行销过程还相当的「反知识」,如此还能期望读者不离不弃吗?
当然,出版社的出书量多到部分老板根本不可能都看过,就连向书店通路推销书籍的业务也不可能看得完,如此情况又如何能以知识来选书、正确的行销书呢?这种恶习,才是真正扼杀出版与书店的元凶。然而,读者背弃这样的出版生态,出版业却罕有检讨,因为大家都是同行,都是生态共业的一部分,谁又敢指着自己开骂呢?如今,文化部回应出版界、独立书店的呼救,竟是召开圆桌会议,讨论「图书定价制」,想的尽是打不打折,限制打几折,如此钻牛角尖又文不对题之余,其实也反应出同样问题。
「差别定价法」,是生意人最大化利润的利器,任何一个行业要是有人想要剥夺其差别取价权,一定会气得跳脚。不信的话就跟百货公司说,日后要禁止周年庆的打折行销活动,看看他们会不会暴动。唯独不知出了几本「定价学」、「行销圣经」这类书的出版业界,竟然还欣然受死,争取自我阉割,到文化部游说想推动图书统一定价制。出版人们!就算没看书,看看国际新闻也行。
▲为帮助出版业者突破困境,文化部去年喊出「图书统一定价制」,近来又研拟将该制改名为「新书售价规范」,规定新书出版一年内限打9折,引发支持、反对两派笔战。(图/文化部提供)
2008年,墨西哥实施18个月的「固定书价」法案,想保护独立与小型书店,法案施行后,由于这类型书店少有复合式经营,且规模小缺乏应变能力,不如大型通路有能力以各种方式钻法律漏洞继续折扣或变相折价,结果法案想保护的目标,竟惨遭法案歼灭。2014年初,以色列国会通过《保护以色列文学及作者法》,实施一年后,同样带来它所承诺的相反效果。以色列出版界痛批此法为《迫害以色列文学及作者法》,尤其对文学新人作者、小型出版商、小型通路的伤害最大,于是以色列独立书店几乎完全消失。
许多鼓吹统一定价的文化人,所倾心的文化大国法国呢?法国自1981年起实施「梁法案」(Lang Law),说是保护了法国出版业,但以出版业界繁荣、多元化与否的重要指标──新书出版的种类来看,法国1999年出版26,696种新书,而我们台湾1999年出版了30,871种新书,法国1999年的人均GDP是台湾2倍以上,总人口是台湾的2.5倍以上,但新书出版数却比台湾还少。
若看最实际的营收,据国际出版协会统计,2012年,法国出版社总营收仅有27.75亿欧元,相对于6,570万人口,平均每人创造营收只有42.2欧元;以「没文化」不爱看书闻名于世的美国,出版社总营收换算欧元为207亿欧元,相对于其3.14亿人口,平均每人创造约66欧元营收。该年的人均GDP,美国为4.84万美元,法国为4.24万美元,相差并不大,但「没文化」不爱看书,有14%人连报纸都看不懂的美国,人均出版营收竟大胜法国。
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出版业、书店,以及想保护他们的文化部,怎么可能还会想推动「图书定价制」呢?
「老猫」陈颖青过去担任猫头鹰出版社总编辑期间,出版过很多好书,其中不少是我青年时期喜爱的读物,可说「看着老猫做的书长大」。但他对出版的见解,我不见得都同意,这次也是一半一半。的确,我很认同「老猫」所说,「图书定价制」只会造成「一场人为浩劫」,但是身为知识产业却没有知识,岂能不崩溃?推动自取灭亡的政策,不过就是「求仁得仁」而已,「老猫」又何必徒劳的费力阻止呢?
好文推荐
蓝弋丰/创造就业加薪就有望?别闹了,问题不在这儿
蓝弋丰/楚有亡秦三户,但新党的三户呢?
●蓝弋丰,台大医学系毕业,现任科技新报数位内容行销总监。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