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弋丰/台湾中小企业 撑起经济却陷劳资争议
▲台湾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比重逾97%,可说是撑起台湾经济的一片天。(图/Pixabay)
劳资争议从抗争激情中落幕,然而,论辩双方的论点似乎都少了些什么。事实上讨论劳动议题,应该要先了解台湾人都在哪儿上班。许多跟风炒作议题的媒体仿佛都认为台湾人皆在上市柜企业上班,所以总以这些企业的数据做为报导;而部分劳权主张者,显然潜意识里认为台湾人大多都台铁、华航这些国营企业上班,所以也总以这两家为例。
没错,一家员工数破万人的企业,小公司要多少家才抵得过?然而,在大企业上班的人数真的比较多吗?事实却是完全相反,而且有公开资料可以查询。
根据经济部《2017中小企业白皮书》(2016年的统计数字),2016年,台湾中小企业有140万8,313家,占全体企业 97.73%,中小企业就业人數达88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數78.19%(2016年台湾总就业人数为1,126万7千人),双双创下近年來新高纪錄。中小企业受雇人数为647万2千人(与就业人数的落差为雇主与自营作业者以及无酬工作家属,自营作业者有131万9千人),占全国受雇人数的 72.50%(2016年含政府雇用与私人雇用的总受雇人数为892万6千人)。也就是说,台湾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且全台近8成就业人口中,超过7成的受雇人口都在中小企业讨生活。
其实并不只有台湾是「中小企业之国」,全球主要国家也都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而就业与雇用方面,美国中小企业的就业人口没有过半,为48%,而英、徳、法占总雇用人数分别为60.34%、62.7%、64%,日本、新加坡则为65.2%、70%,韩国则高达87.5%。(各国中小企业定义稍有出入,台湾中小企业,据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制造业、营建工程业、矿业及土石采取业,实收资本额新台币8,000万元以下,或经常雇用员工数未满200人;其他行业年营业额在新台币1亿元以下,或经常雇用员工数未满100人的企业)
当全球金融风暴让台湾经济与就业陷入困局时,正是中小企业吸收了失业的冲击,成为社会安全缓冲阀,让许多台湾人得以在其中糊口,支撑内需不坠。2008年后连续7年,中小企业的就业人数每年平均成长率约0.95%~1.78%小幅成长,直到最近3年中小企业就业人数才反转下滑。若看受雇人数,中小企业受雇人数近3年虽然增幅放缓,却仍年年成长。另外,中小企业就业者学历以高职毕业最多,且近年45岁以上就业者比例正逐年提高。事实上45岁以上者,正是全球科技发展潮流下,发生结构性失业的主要年龄层,也就是说,中小企业吸收了许多边缘劳工。
此外,2016年,台湾失业人数有46万人,其中从中小企业失业者有30万人,占65%,低于中小企业受雇人口比例72.5%;而中小企业雇用部分工时人员的比例为4.13%,高于大企业的2.11%与政府机关的1.69%;中小企业员工若转职,88.56%仍到中小企业工作,到大企业或政府机关工作者仅9.01%与2.44%。所以,若要讨论弱势、低薪、底层等劳动问题,一定要聚焦中小企业,而非大企业。
▲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台湾陷入经济与就业困局时,中小企业不但让许多人得以糊口,更吸收了许多边缘劳工。(图/Pixabay)
许多「键盘手」认为,台湾的中小企业都不思进取、不做研发,所以「倒一倒算了」,但那是因为资金与规模不如大企业。实际上,台湾中小企业为求生存奋力研发,2011年到2014年所投入的研发经费年年增加,2015年才微幅减少,全体中小企业总计投注518.73亿元新台币在研发经费之上。
还有,劳动议题中常有人主张「企业获利增加,却没有分配给劳工」,真是如此吗?事实上「企业获利增加」对大企业来说是成立的,2015年大企业营业净利率4.68%,较2014年增加1%,然而占8成就业的中小企业,2015年的净利率却是从2014年的2.79%微跌至2.49%,看得出中小企业的获利其实略微减少;若从负债净值比来看,中小企业从2014年的117.52%增至2015年成为164.71%,相对的,大企业却是从200.14%减至109.11%,体质大幅改善。
然而2016年,中小企业员工平均主要工作每月收入,除不动产业、医疗保健及社会工作服务业、艺术娱乐及休闲服务业减少外(这些产业非中小企业雇用人数大宗),其余行业之主要工作月收入均较2015年增加。工时方面,除了电力及燃气供应业、公共行政及国防、强制性社会安全事业之外,其他的平均每周工时皆下降,其中又以住宿及餐饮业下降幅度最高,约下降1.95小时。从上述来看,中小企业不但获利明显下降,财务体质恶化,仍给员工加薪,且工时减少。
而所谓「企业获利没分配给员工」的大宗,是指像台积电这样的资本极度密集的产业。但台积电保留大多数获利,是为了作为之后每个世代「几奈米」制程与竞争对手进行殊死战的本钱,当然无法全部发给台积电员工。没想到劳团却把这种大企业的盈余数字跟所有中小企业平均,于是得到「企业获利」却不分给员工的结论,然后拿来操弄劳资对立、阶级斗争。
很惊讶吗?其实每当主计处公布平均财富时,大家都懂得嘲笑这是主计处把高薪巨富与普通人平均的结果,是愚蠢的操弄数据,但当劳团把大企业的营收与小企业的平均,怎就突然忘了?
▲劳资对立近年愈演愈烈,资方盈余不分配给劳工一说亦甚嚣尘上,但受雇人口占最多比例的中小企业,却因生产力问题导致获利下降,进而造成财务体质恶化,并分如外界所言获利增加。(Photo by coolloud/Flickr)
其实很多类似的数据解读,都不是基于科学研究而去探寻真相,而是恶意片面遗忘。譬如每当政府公布GDP,民间一定立即批评「灌水」美化,但何谓「灌水」?这源于2005年主计处更改GDP的计算方式。2005年前,主计处采与央行相同的「现金制」,也就是企业海外获利必须实际汇回才能计入GDP,不过,国际上如国际货币基金(IMF)所采的「权责制」,企业帐上认列获利不必汇回就能计入GDP;2005年时,为了与国际接轨,才改用IMF的权责制。然而,「台湾接单、中国生产」的三角贸易,产生了与众不同的问题。由于中国的外汇管制以及台商避税等需求,往往会把中国厂出货价故意压低到以亏损价格计算,会计帐上再将获利做给台湾母公司,于是就成GDP「灌水」。
2005年时,台湾订单海外生产比例已经达到4成,2010年后达到5成,2014年以后在5成与6成间震荡,2017年底约将近6成。也就是说,自2005年以来,灌水的「水量」又增加,但去除灌水后真正的GDP为多少没有人知道,不过有估算认为,除去灌水后,台湾GDP甚至可能是负成长。然而,GDP「灌水」是台湾全民常识,但怎么讨论劳资问题时,却又大谈「GDP成长没有分配给劳工」呢?
事实上,资方给予劳动总报酬是成长的,之所以薪资没有成长,在于「被抽成」比例增加。台湾薪资占劳动总报酬原为92%,1995年施行全民健保、2005年实施劳退新制后,如今只剩86%,资方的人事预算成长幅度被健保负担与劳退吃掉,当然薪资不会成长。台湾人总以为健保「俗又大碗」,却潜意识逃避思考: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凡事必定付出代价。
劳团与反对党在街头、媒体与网路上拚命鼓动抗议,认为能成为「太阳花第二」,但大众的反应却很冷淡。原因也很简单,当劳团拿着灌水的GDP、用大企业平均企业获利,编织出阶级斗争的完美论述时,却忽略台湾8成就业人口都在中小企业,公司状况如何每个员工都心知肚明,但公司发展就是遇到瓶颈,营收获利正在萎缩,问题就出在生产力。身为第一线的劳工,又如何会听一切都是「分配」的阴谋呢?
好文推荐
蓝弋丰/创造就业加薪就有望?别闹了,问题不在这儿
蓝弋丰/楚有亡秦三户,但新党的三户呢?
蓝弋丰/部族社会只为己私 从富饶沦为悲惨世界的叶门
●蓝弋丰,台大医学系毕业,现任科技新报数位内容行销总监。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 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