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弋丰/从网路小说为何无法拯救出版业,谈网路声量与民调的落差
▲习五条与小英的强硬回应,在网路上兴起了相当大的一波声量,却未反映在民调上。(资料照/记者林敬旻摄)
迈入2019年,出版界的老友们仍然喊着出版寒冬,新闻也报导大量新书卖不掉,沦为废纸回收的悲惨故事,台湾出版市场的确寒冷,2010年出版销售额跌到367亿元,2016年跌到185亿,2017年持平190亿,但以2018年前10月来看,只有2017年的8成,全年恐怕数据也是非常难看。
出版业不是从来都这么凄惨,政府《2002年图书出版产业调查报告》中,图书出版业不含行销通路业的产值为新台币430.23亿元,含行销通路业产值推估为533.08~648.94亿元,当时出版业的主力推手,是1998年「痞子蔡」蔡智恒、2000年「藤井树」吴子云,以及其他网路小说名家先后出版首本网路小说作品大获成功之后,所掀起的网路小说热潮。
网路小说之所以能成功,凭借着的是很单纯的逻辑:要怎么知道读者喜欢什么作品呢?直接看读者反应,不是最准吗?
出版社过去用编辑选书,编辑的喜好如果跟读者不同,那么永远也选不出会畅销的书,干脆放弃编辑,上网路寻找在网路上连载,受到最多网友喜爱的作品,那肯定就是最符合读者的需求了吧!一开始的确是,痞子蔡曾创下70万本记录,藤井树作品也有多本达到20万本,从网路上发掘新作家品牌,成了无脑、简单,但是却必定有效的全新绝招,一时间各出版社趋之若鹜,连原本不做网路小说的出版社也通通加入,大量网路小说就此诞生。
挖掘机制反而让市场偏离
问题来了,那么,网路小说的直接选书理论如果有效,怎么没能拯救出版市场,还让出版市场跌落如今的寒冬?
这个问题的答案说起来似乎非常的宿命论,有如天意就是不想让人类找到简单的偷懒办法一样。事情是这样的,当市场发掘某个简单机制来选书,那个机制就会因此遭到破坏,而变得偏离市场。
网路小说在网路上连载,其中最受欢迎的就会是读者最喜欢的书,这个叙述,只成立在一个隐藏的先决条件下,那就是,必须网路上的大多数读者都看过连载中的大多数作品,因此在其中选出最多人喜欢的作品时,代表的就是容易受到大众读者喜爱的作品。
这点,在网路小说刚开始发展时,状况为真,当时各大小说连载板面,上头并没有太多作品,大多数看版面的读者,的确都能至少看过每篇的开头前几篇,来决定要不要继续看下去。
但是当网路小说成为出版社无脑选书的机制,也因此成为作者出版作品的终南捷径,一切就改变了,所有有志于写作的人,发觉这条终南捷径后,都很认真的到小说板面上发表作品,连载的作品变成多到看不完,这下子,大多数读者,选择的办法是:只看已经有很多点阅、推荐、回应的才读。
每个人都想等待别人先看完,有别人点阅、推荐、回应才看,那谁来成为那群最先「尝百草」的勇者呢?
这群人一定不是一般人,而是时间最多,最闲的人,或是对研究创作网路文学有特别兴趣的人,才会每篇新连载出现都会点阅,结果,过去是由编辑选书,改由网路选书后,最后变成大体上相当于是由这两类人选书。其中,专业研究者不仅人数少,我们也很容易理解其喜好一定与一般大众有极大的不同。
那「网路上最闲的一群人」呢?一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爱好,与其本身的生活经验有关,大多数人要上班、谈恋爱、结婚生子养小孩,这是一般人的生活经验基础,但「网路上最闲的一群人」大多数就是因为没在上班,没谈恋爱,当然也没有老婆小孩,所以才有空整天「踩地雷」帮所有人筛选网路小说作品。
但是,这些人的生活经验基础与大众有极大落差,所以对作品的爱好当然也会有极大偏差。出版界很快发现,后来从网路上选出来的书,销售量越来越差,不仅再也无法达到刚开始时的荣景,甚至还渐渐遭到大众读者唾弃,市场从饱和很快变成崩溃,结果网路小说别说支撑出版市场,本身还更先濒临灭绝,只剩下早期就已经出名打下一定基础的作者还能继续出书。
经历过网路小说暴起暴落的出版人,都很理解网路力量的希腊神话悲剧性:当众人不把网路当一回事的时候,网路力量既准确又强大,创造出奇迹般的英雄事迹,但当众人因此都开始重视网路,视为重要工具的时候,网路就开始发生严重偏差,惩罚所有人。
政治网路声量准吗?
这点也一样发生在政治领域,当旧政治人物对网路不屑一顾,认为网路声量都是虚的,投不出票,这时网路反而成为最准确的温度计,先后有柯文哲、韩国瑜的例子,说明网路声量真的能转换成投票,震撼了政坛,但是当所有政治人物都开始想要全面加强仰赖网路时,声量与实况就发生严重偏差。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总统蔡英文面对习近平「习五条」的强硬回应后,1月5日,《苹果日报》发表民调,调查时间为1月1日至4日,被认为尚未能完全反应蔡英文讲话的效应,此民调中,蔡英文总统支持率为10.16%。紧接着,适逢美国杜克大学每年的台湾国家安全年度调查计划委托政大选举研究中心进行民调,调查时间为1月3日至7日,刚好就是蔡英文总统讲话后,其中蔡英文总统支持率为15.3%,此民调并无特别媒体发表,但许多有管道取得的人士纷纷流传引用,造成一股讨论风潮。
总统蔡英文的强硬回应,在网路上掀起一波声量提升,许多支持者大为兴奋,两个民调一出,支持度还是十几趴,支持者感受落差巨大,纷纷进入「否认」阶段,甚至以政大为「党校」为由质疑民调,其实民调界都知道政大选研长期进行民调主要是民调学术上的研究,其民调执行可说是国内最严谨可信的单位,声量与民调在支持者感受上的极大落差,同样来自于网路特性。
实际上,在网路上每天关心政治议题的人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尤其在选举结束后对政治的关心度极低,只剩下最热衷政治,或「最闲的一群人」整天还在关心与发表言论,在同样意见彼此取暖找寻温暖的「同温层」之中,看到「所有人」都回心转意,回头欣赏「辣台妹」小英。回心转意的人的确不是没有,从先后两个民调来看,虽然数字不能直接比较,但可推测:蔡英文总统的支持度的确有提升,只是,推估大约提升仅3%左右,和「同温层」感受到的大幅提升有很大落差而已。
最「独」的少数人创造声量
以同系列的民调来比较,可发现,这次杜克大学委托的民调,在习讲话与蔡英文回应之后,比起前一年的数据,台湾人的统独立场,支持独立的从去年的跌破2成回升到2成以上;但是,去年跌破5成的台湾人认同却仍然持续下滑,这表示:习五条与小英的强硬回应,刺激了最偏独的一群人反弹,创造大量声量,但是大众的反应冷淡,产生标准的由少数人创造出声量的效应。
当每个政治人物,甚至是每个支持者,都自发性的想操作声量时,声量与实际情况的关系就会变得诡谲,一如当年出版社与作者都想操作网路时,网路小说就走向破灭。这不代表声量就没有参考性,而是对声量的解读将会更复杂,要参考更多因素,更需要专业。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自欺欺人。要是声量看来情势对自己不利,就说一定「万人响应一人到场」,声量看来情势大好,就说一定是民调作假,这种「解读」,最后的结局,就是在每次选举,都会因为对情势判断错误,进行背道而驰的策略,导致选举结果崩盘,而在开票出来之后大为崩溃。
热门点阅》►开放美式初选 国民党未赢先裂
►看更多【蓝弋丰】专栏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