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小伙子用30万创业 5年「零负债」营收达800万

▲悠活城市创办人林彦丞。(图/记者徐珍翔摄)

记者徐珍翔/专访

2010年3月21日,一名来自台湾的26岁小伙子,顶着东吴大学企管研究所「在学中」头衔,大胆闯进拥有近120年历史的荷兰皇家自行车(Gazelle)总部,与该公司掌管全球外销业务的出口部头子──经理柯德琼(Cor de Jong)相对而坐谈判,这一天,他拿下近30年让无数大厂铩羽而归的台湾代理权,「最差就是没有嘛,那就去逛街啦。」林彦丞若无其事地说着与腼腆外表相悖的感想。

专访当天,《ETtoday东森新闻云》记者来到龙江路上,试图找寻一家荷兰百年品牌的台湾总代理──悠活城市国际公司,不料,映入眼帘的店家几乎全是修车厂、槟榔摊,令人难以想像一台要价20万元的「顶级城市用脚踏车」会在此展示、销售;半晌,记者才在一间未挂招牌、门口堆放一排脚踏车的店面内,看见创办人林彦丞的身影。

谈到这间仿佛小说《哈利波特》当中「斜角巷」的隐密店面,林彦丞仅淡淡地说:「我是故意的,如果招牌挂上去,人太多会忙不过来。」这名身着黑色T-Shirt、蓝色运动裤的斯文青年,说话每每好大口气,那黑框眼镜底下的视线却毫不回避,他解释,「除了脸皮厚,这也是自信。」

成败论英雄,林彦丞的自信,很大一部分来自创业实绩。2010年,仍就读东吴大学企研所的他,将自己半工半读多年所攒下的30万元「梭哈」创业,5年内,他在完全「零负债」的情况下,将年营业额推升至800万元之多,如今更是12个国家、9个品牌的台湾总代理,预计明年要推出自有品牌,挥军海外。

其中,只身前往荷兰自行车第一品牌──Gazelle总部,并拿下30年来让无数大厂铩羽而归的台湾总代理权一役,也使得林彦丞一战成名。谈到自己的成功关键,他认为,「谈判桌以外的生活话题」功不可没。

▲悠活城市店面并不显眼,也未悬挂招牌。(图/记者徐珍翔摄)

关于那场光荣战役,林彦丞解释,华人代理国际品牌习惯以「进货量」作为筹码谈判,初期常常用「货柜」为单位进口,气势甚强,不过,一旦滞销便开始清仓、贱卖,使得市场大乱,这也是过去台湾厂商碰壁的主因──炒短线思维;自己则是凭着留学德国、常跑荷兰的经历,确实掌握住荷兰人的脾胃,并透过闲聊足球、当地饮食等话题,让对方相信「我最懂你(Gazelle),以后会让更多台湾人认识你。」因此获得青睐。

坦白说,对一些国家而言,台湾能创造多少产值?再讲难听一点,他们根本不在乎获利。」林彦丞进一步分析,Gazelle当时并不重视台湾市场产值,反而看重后续品牌价值的发展,因此,会希望台湾的总代理能深入了解品牌故事,并且替它作出长远规画,「这也是为什么我一个26岁小毛头能代理国际大品牌的真正原因,但很多人不懂、或不愿懂。」

既然顶级城市用脚踏车无法创造产值,为何还要代理?林彦丞坦言,「我们的脚踏车并不是营利商品,而是说故事用的。」原来,他的目标比眼前生意更远大些,要挑战台湾自行车界巨人捷安特(Giant)一直以来向民众灌输的观念──自行车越轻越好、变速越多越好,「应该要先看需求,比赛用车才是越轻越好,在荷兰,自行车是民众主要代步工具,讲究的是安全、舒适。」

不过,毕竟是创业,若无法熬过3年存活期、5年成长期,恐怕再多理念最终也只会沦为空谈,因此,取得Gazelle总代理后,林彦丞并未就此停下脚步,反而积极代理更多新产品、新品牌,试图找到该公司能够赖以为生的浮木,「就像恒隆行,人家也是花了十几、二十年才找到一个很赚钱的戴森(Dyson)。」

后来,林彦丞果然找到欧洲两大自行车安全座椅龙头──Bobike及Yepp,作为贡献悠活公司过半营收的2只金鸡母,于是进入「用钱滚钱」的扩张循环,其中,除一位股东挹注70万元资金外,靠的是「ALL IN」公司每年获利,全数用于人事扩编、加码进货,借此赚更多钱;谈及此节,他淡然表示,股东至今尚未分红,自己每月也只领固定薪资,「我薪水一开始是1万元,最近因为结婚,才调高到4万元左右。」

▲安全座椅已成为悠活营收主力。(图/记者徐珍翔摄)

悠活能够长期稳定销货,只靠运气恐怕难以服众,林彦丞指出,目前全台110家经销商,都是他一家一家当面拜访所谈下来的通路;当兵期间,同袍排队打公共电话谈恋爱、报平安,他却把时间、金钱全拿来与经销商维系感情,放假更是直奔北中南东「跑通路」,就这样,用毅力编织出一张牢不可破的销售网络,「一直到现在,经销商订单都还是稳定进来。」

值得一提的是,林彦丞用30万元资本起家,在短短5年内「零负债」拚到营收800万元的规模,他说,一切看似顺遂,其实背后主因是他特别避免杠杆操作,「我问过很多6年级生创业家,知道创业风险所在,所以一直以来都步步为营,手头有多少筹码,就做多少事情,这样一来,才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接下来,我们要开始赚钱了。」被问到股东何时才能分红,林彦丞不禁提高音量宣布。他透露,自己早在创业初期就已画好蓝图,先扩大营收,到一定规模便要开始内化,再慢慢走向专业化。如今,他已掌握国际大厂如何推动品牌、布局经销、规划物流、拟定合约、举办展览等诀窍,下一步便是结合台湾厂商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再销往全世界,「我们现在正开发产品,预计明年要推出自有品牌,最快后年可以外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