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系统的改进--不变更路线但可先更改收费的方式
大众运输系统的首要目标就是用最少的费用,用最短的时间,将大众运送到各人的目的地。检视现今台北市的大众运输系统,乍看之下,路线甚多,车辆甚多,票价甚廉,好像很完善了,但实际上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其中最需改善的是公车系统。
1. 现行的路线不符合乘客的需要。乘客来自四面八方,前往四面八方,若只限于现有的路线,无法直达,必须在中途转车或加一、两段的步行。
2. 等公车很浪费时间。有些公车在离峰的班车之间长达二十至三十分钟,遇到塞车时等得更久。
3. 行车太慢。预计的车速是以直线车速计,但路线常是曲折的,每增加一个转弯,就会增加很多等待的时间,如:等红绿灯变换,等行人,尤其是左转,还要等对向车先通过。而转弯过后遇到的常又是红灯。每个车站都有几线或十几线的公车通过,按规定,车未进站时不可上下客,所以,守法的驾驶员还需要排队等进站。乘客就在这种曲折的路上和拥塞的站上浪费时间。
4. 如前述,每一站的路线太多,所以到站的公车常常违规在站外上下客,排队上车根本不可行。各车辆前后密接时,乘客前后找车困难,且增加乘客和驾驶员的危险。十几线公车候车的乘客总量很多,但是候车亭太小,不成比例。
除了以上对乘客的不便,还有其他衍生的问题:
因为行车速度慢,每趟车次都超过预估的时间,使驾驶员过劳、别尿及加班,使空气污染增加,使车辆使用的周转率偏低,使营运成本增加。另外,路线总里程很长,但实际的路线与其他各路线重叠,故总载客效率低。
我曾经就以上问题与台北市交通局交换意见,好像难解,因为整并路线困难,变更路线又可能造成旧有乘客的不便。
其实,改善的方法还是有的。若不变更路线,可以先更改收费的方式。
自从公车系统导入GPS之后,可以在上、下车时都刷卡,乘客上、下车的站名都很明确,根据所乘的距离收费更公平合理。按站收费,乘客可以活用各种转乘路线到达目的地,如选择距离最短的路线以节省费用,或最迅速的路线以避开塞车路段,不必苦等特定的某一线公车。
变更为如此方式,还有其他的好处:
1. 建置公车预报系统就不那么重要了,有太多的转乘方式可以到达目的地。
2. 不用复杂的捷运与公车间转乘费用补助,也不用两段公车的缓冲区优惠,符合使用者付费的原则,费用计算简单且公平合理。
3. 这种公车系统比U-Bike更安全,更快,甚至花更少的车资,U-Bike的建置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乘客刷卡的资料可以让交通局分析各路线在各时段的运量,以作为进一步整并路线的依据。
理想的公车路线应是呈棋盘状的纵横交错或呈环状,避免重叠,如此可用最少的路线涵盖到最大的面积,发挥每一班车的效益,并可以在统计的尖峰时间增加区间车以疏运乘客。当公车变得省时又省钱时,自小客和机车上路的比例自然会减少,良性循环使市区的交通更顺畅。
台北市政府可以就本构想广征各方意见,相信会对市内交通有很大的改善效果。
●作者吾明氏,曾历任船副、船长、驻埠船长等职务,现已届龄退休。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