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有比开放外劳更迫切的事

作者李武忠

台湾渔业缺工早已不是新闻了,政府相关部门正紧锣密鼓研议开放农业劳工来台试行事宜。尽管引进农业外劳是最简单快速的纾解方法,却也衍生诸多后遗症如:素质参差不齐、逃逸滞留、社会治安、农业技术品种外流等等,考量国内农业长远发展,有计划培训本地农业劳动力并鼓励台湾年轻人回乡务农才是维持农业永续发展必须要走的路。

这些年国内农地财团结合地方政治势力大力炒作下,原本每公顷只需400-500百万元的农地,一下子被炒高到上千万元,连带调高农地租金,不仅让原本靠租地耕作农民大喊吃不消,也使得原本想从事农业的年轻人望之却步,15年来光宜兰县已经流失约1900公顷的农地,严重冲击宜兰县优良农地。这样的状况确实已经影响到农业年龄结构改善(目前农民平均年龄为62岁)以及农业劳动力的新陈代谢,政府部门应该正视问题严重性,立即采取保护农地措施,别让问题恶化致不可收拾。

台湾积极想加入区域经贸组织避免被边缘化农产品势必面临市场开放压力,单靠政府补贴救济无法长久,台湾农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找到活路,其中重要关键就在于鼓励年轻人加入务农行业,为传统农业注入创新元素活力。目前在有机耕作与创意行销领域已能看见年轻人的身影如剑剑米、好虾冏男、大王菜舖子等),若因为农地租金过高而阻却年青人从事第一线生产,以资深农民习惯于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的耕作手法,政府部门想要推动肥料、农药减量,落实源头管控,进而达到兼顾生态环境维护与食用安全的政策目标,无异空话。虽然政府部门希望透过「农地银行」媒介平台帮助年青农民找到合适的农地,但是实施迄今效果远不如预期,应该深入检讨改进,不要因为高层人事更迭而影响到政策推动的力度,也唯有不断注入活水台湾农业才有未来。

根据调查分析投资客热衷炒作农地除了看重农地变更用途可带来的庞大获利空间外,对于现行具备农民身分(未必实际务农)所享有的多项福利措施如:老农津贴、农保优惠、休耕补贴、低利贷款、利息补贴等也是一大诱因。因此为了守住优良农地避免良田受到破坏,政府部门除了对农民身份以及农地取得与使用做出严格定义规范并落实公权力的执行外,对于可以做为耕作的农地却任意闲置不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拥有者,不但不能再给予休耕补贴还要课征「农地闲置」税,不仅垫高养地成本,也让假农民数量不再暴增,让购买农地不再是投机者炒作的理想对象。

炒房已经炒掉了年青人的购屋梦,政府应该拿出具体作为,别让炒农地阻断青年农民返乡务农之路,进而断送台湾农业的未来!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经济系教授。本文为网友投稿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投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