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两岸有沟通有交流才能降低紧张态势

工商社论

两岸在蔡总统上任后,由于缺乏九二共识的互信,加上去年(2020)新冠肺炎的危机,停止输出口罩。同时,习近平的一国两制宣示,以及反送中的波折,两岸之间没有任何沟通管道。在美国拜登总统上台后,如果两岸仍呈现僵局,会不会有后遗症呢?尤其最近的两件大事,让我们不得不正视两岸沟通、对谈的重要性。其一,习近平和拜登的除夕对谈,台湾事前似乎未掌握足够资讯。其二,2月19日欧美召开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其主席示警:「全球军事冲突的风险台海最高。」这两大事件都值得我们深思两岸缺乏互动的严重性

美国拜登总统上台后,川普战略有相当的不同。川普将中国大陆视为敌人,贸易科技牌一张张打,而且不按牌理出牌,并不时将香港、台湾议题推向第一线。反之,拜登则将中国视为一个严峻的竞争对手,将透过谈判对中国施压,故美中的紧张关系可能稍为缓和。加上拜登本身忙着内政纾困、降低疫情,在外交上很难有较大的突破,对中国力量崛起的压制恐怕力不从心。再者,拜登的建制化、打群架、协调整合各国对中国施加压力的模式,耗时较久,可能给中国相当的空间腾出手来对付台湾。

另一方面,虽然蔡总统认为和平的关键在中国,但意识形态的对立,是阻隔两岸沟通的主要因素。同时,如果两岸缺乏沟通的管道,中国若直接跟美国谈判,可能演变成难以控制的局面。再加上拜登的国务卿林肯也表示希望两岸可以展开对话,降低紧张态势。由上述情况看来,两岸恢复接触、展开对话有其必要性,否则未来受创的恐怕是台湾。

另一个必须正视的议题在于两岸对立对经济的可能冲击。COVID-19、美中科技战之后,由于半导体、电子资讯业的抢单、转单效应,两岸的贸易投资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扩大之势。国内不少人认为两岸之间的出口、投资是相互依赖,不能光说是台湾对中国出口、投资的高度依赖。理论上没错,但若进一步分析,因为台湾是市场经济,贸易、投资的主体是厂商,它们主要的考量成本效益。反之中国是计划、共产经济,加上国有企业的比重高,背后政府可以操控的力量强,除非像半导体晶片短期内没有替代品,否则中国可能不考虑成本效益,指示国有企业降低对台湾的进口,改由东协国家、日韩等国进口,而台湾一年对中国贸易顺差有8、900亿美元的情况下,台湾可能由贸易顺差转为逆差,冲击不可谓不大。一旦发生,对汇率的波动、国人的信心将带来严重冲击。

尤其是大陆领导人的强硬作风,加上其军力已经和美国逐步逼近,一旦中国对两岸和平统一幻想破灭时,武力统一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到了2025年左右,是习近平第三任即将结束,迈向第四任之际,必须向大陆民众缴交经济发展、两岸问题改善等绩效指标(KPI)的时候,两岸的紧张关系也会浮上台面

拜登总统在内政的制约之下,其目标和习近平很显然有所不同。拜登的目标以美国内政为优先考量,两岸只要不出事即可交代。反之,习近平当然希望更进一步,将一国两制或统一台湾视为其主要目标。2021年台湾没有选举,美国有内政优先目标要忙,或许是两岸对谈、交流的一个好时机。

新上任的陆委会主委邱太三,认为两岸势必恢复交流,强调两岸交流应务实推动,并从经济、文化等领域累积互信,值得肯定。在交流、沟通上,或许可以从三轨的智库交流开始,由沟通进行求同存异,甚至找出替代「九二共识」以外的新方向。由于「九二共识」的坚持,两岸沟通几无交集。未来是否可以找出另外一个两岸都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例如统合、两岸共同市场等,开始恢复交流、对谈,取得一定的信任。有沟通、有交流,才可降低紧张的态势。

有人认为两岸可以从防疫疫苗的取得等,做为出发的起点,未尝不是个好的方向,例如病毒研究资讯的分享、疫苗的互通有无等。当然,文化的交流、人民的往来、旅游的开放等也应着手恢复。否则,两岸缺乏交流,对台湾绝对不是好事,反而酝酿更大、更深远的紧张态势。

当然,两岸交流的关键仍在美国,台湾可以透过美国的杠杆,累积对中国谈判的筹码。不过,我们必须透过一些友好动作,包括前往美国扩大投资,口罩、酒精、防疫衣的支援,协助美国再工业化,创造其就业机会等。透过上述努力,累积台美之间的信任,进而强化美国在两岸僵局下的协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