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论》松绑法制规范 有效提升投资率

超额储蓄属于闲置资金,如果没有被移转至从事公共建设或参与民间产业实体投资,极易投入炒作房市或股市。图/本报资料照片

主计总处最新预测指出,明年超额储蓄率将从今年的13.96%回升至14.46%,超额储蓄将会达到3.55兆元,创下持续五年超过3兆元。主计总处表示,若从国民所得统计加以观察,超额储蓄与贸易顺差是一体两面的解读,亦即超额储蓄除了随着贸易顺差增加同步上升之外,同时是反映一国出口竞争条件的提高,可以说是正面影响。不过,此一现象,却又显示近年来投资率(国内投资毛额占国民所得毛额之比率)颇为低迷,这些超额储蓄所衍生的闲置资金,其背后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冲击,不容小觑。

回顾1970年代之前,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储蓄,储蓄率接近30%。之后,「十大建设」登场,投资络绎于途,投资率超过30%,在储蓄不敷投资下,超额储蓄经常呈现负值。不过,随着十大建设完成,投资率转为下滑。依据主计总处资料统计显示,投资率从1980年代25.7%、1990年代26.6%,逐渐下滑至2000年代22.9%、2010年代21.9%。虽近年在政府鼓励台商回流投资政策加持下,投资率已上升到2021年26.9%、2022年27.8%,但疫后受到全球终端需求减少影响,出口从去年9月起迄今年8月止呈现「12黑」,直接波及投资率。

相对投资率下滑,超额储蓄率从1990年代起随着台湾经济持续成长,在充分就业大幅提高国民所得下开始上升,造成超额储蓄不断增加,2009年首度突破1兆元;2014年之后每年超过2兆元,2020年更进一步跨越3兆元迄今,使得超额储蓄累积高达20兆元以上。虽意味「台湾钱淹脚目」荣景,但却又无法掩饰其背后反映的是,在台湾经济快速成长的同时,产业投资未能与时俱进,造成超额储蓄急剧飙扬现象。

诚如许多学者专家指出,超额储蓄属于闲置资金,如果闲置资金没有被移转至从事公共建设或参与民间产业实体投资,极易流蹿投入炒作房市或股市。其中前者炒高房价上涨逾倍,让薪资成长停滞的年轻族群望屋兴叹,至于后者则是炒高股价飙扬虚胖,让体质脆弱的经济结构添增泡沫风险,在无形中重创台湾社会或经济,此对长期发展是值得重视的警讯。

面对超额储蓄急剧飙高警讯之下,我们肯定政府推动促进投资相关办法,例如因应减碳潮流发展绿能产业等,或是提出健全房市措施,例如管制资金流向实施囤房税制等,将民间企业既有的闲置资金,包括保险业界已累积颇为充沛的资金,未来投入公共建设或民间产业实体投资,避免超额储蓄被移转至炒作房市或股市,甚至沦为泡沫燃点,借以降低社会经济风险。

虽超额储蓄包括家庭及企业,但从主计总处的资料加以观察可以发现,并非来自家庭超额储蓄,而是企业投资型态逐渐朝向资本密集,更加需要累积未分配盈,随着未分配盈余愈来愈多形成超额储蓄。换句话说,政府若要诱导这些超额储蓄转为投资,则需将目标针对超额储蓄累积占比超过7成的企业,促进其在享受政府优惠政策与租税补贴措施,以及占有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及利益的同时,将超额储蓄移转为加码投资台湾,甚至增加分配劳工共享成果。

至于促进企业将超额储蓄移转为投资思维方面,我们认为,必须将过去重视提供企业投资的优惠补贴,调整为松绑影响企业投资意愿的法制规范。其实,从每年瑞士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进行观察可以发现,虽历年以来台湾在整体竞争力排名上,皆为名列前茅,但如果再从细部评比项目加以分析却又显示,台湾在「行政法规繁赘程度」、「关税复杂程度」、「雇用外劳容易程度」、「解决争端法律效率」等法制规范排名上,则是相对落后。

很显然地,政府未来在诱导企业加码投资政策措施上,除了在国家治理上缓和两岸关系、排除「七缺」限制等环境因素,在产业策略上连结气候暖化、落实净零碳排等新兴领域之外,必须将核心聚焦于排除不合时宜法制,以及因应经营环境变化与时俱进增修公平竞争规范。亦即促进企业提高投资意愿,与其提供优惠补贴,不如松绑法制规范,更加重要。唯有如此,始能有效解决近年以来所面对的超额储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