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陆经济问题 会导致系统性失灵吗?

大陆在房地产驱动经济的旧模式下,也必须寻求新的产业升级模式。图/中新社

近年中国大陆经济情况不佳,房地产泡沫与地方政府的债务危机,引起各方揣测大陆会不会陷入像日本失落30年的危机呢?

大陆国家统计局17日公布,2023年经济成长率达5.2%,优于官方设定的5%左右目标。不过西方学家专家并不看好大陆经济后市,例如国际货币基金(IMF)总裁乔治艾娃近日在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期间,即公开指出中国正面临短期与长期挑战,若不进行结构性改革,未来经济成长速度恐降至4%以下。

而大陆房地产的泡沫短期不易解决,依靠售地收入的地方政府,在房产泡沫后债务攀升,所引发的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更是棘手。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曼(Paul Krugman)就认为中国会比日本的泡沫经济更惨,会拖得更久。野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也指出,中国陷入类似日本的资产负债表危机,加上可能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必须快速的采取振兴政策才能避免重蹈日本失落30年的覆辙。

面对如此困境,不少对岸学者站出来辩护,认为大陆面临的是信心不足、储蓄率偏高,而非类似日本的财务性衰退,因此透过财务支出等刺激措施来提振需求,可能效果不大。同时,大陆财务衰退只出现在房地产单一部门,不像1990年代日本从家电业到汽车出口业,各行各业都面临债务负担问题。而且大陆房地产下跌只有10%~20%,1990年代日本房价曾经从高峰期重挫50%~60%。

救房市治标不治本,冲击恐扩散

针对对岸学者的第一个看法:中国只是信心问题而不是企业普遍的财务性衰退,笔者认为这是渐进性问题,当年日本学者专家也不认为日本会陷入失落的30年,但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持续崩跌,财富效果缩水、消费市场减弱、企业获利衰退,民众信心也会下滑。北京当局若迟迟不提出振兴措施,房地产价格进一步衰退也会拖累企业资产、股债市表现,终致陷入财务性的衰退。

第二个看法是大陆的房地产跌幅不深,而且有不少企业竞争能力强,整体产业的表现仍佳。实情是,当前大陆陷入困境的房地企业超过20家,外媒甚至传出总债务规模超过新台币50兆元。如此庞大的债务,除了少数企业由政府收归国有,其余债务可能由银行部门吸收。一旦银行必须吸收债务,势必对其授信能力有所制约,进而将冲击实体部门。此外,房地产发行的公司债不少系外债,情况更是复杂。

北京政府目前只提出以降息、降准、认房不认贷为主的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没有振衰起敝的功能,很难避免房价的进一步下跌。目前一、二线城市跌幅在10%~20%左右,而三、四线城市可能跌幅更深。对民众的财富、消费效果带来打击;企业的投资、呆帐、获利将有所冲击,此一冲击也将由房地产部门扩散到银行保险及其他产业部门。加上大陆的网际网路已发挥到淋漓尽致,将冲击实体部门的获利及就业机会的创造。

虽然中国在高科技、汽车电子、燃料电池、新能源、网路等领域持续的发展,但其他实体产业受到冲击,加上美中贸易战、科技战的重击,影响将扩及大陆出口及相关的产业。

而民众财富效果受损之下,也会使消费降级、冲击内需的产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没有多余的财力来刺激经济,对产业的冲击将由房地产进一步的向外扩散。

短期可避免系统性失灵,长期要防信心危机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失落30年也不是一天造成,而是不断累积、交互影响,最终引发企业、民众的信心危机,最后一发不可收拾。因此,防微杜渐,北京当局必须提出房地产救市及地方政府债务解决措施,才能避免信心崩溃。

目前中国大陆已设立中央科技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定期检讨。加上中央集权,对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可以采延后支付模式,应该可以在短期内避免系统性失灵。但此次房地产业的泡沫、呆帐量体太大,不容乐观,同时,房地产企业止血不输血,也使购屋者不敢介入。

时间拖越久、民众的信心也越脆弱。更何况大陆在房地产驱动经济的旧模式下也必须寻求新的产业升级模式,例如寻求进口替代、加强技术升级、增加技术产品、高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比率、扩大内需等,但这些政策都需要时间,如果无法提出有效对策,那可能就会陷入日本经济下滑、伊于胡底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