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共军登陆战 国军的5道防线(谭传毅)

美国智库认为,在台湾近海大量建造人工礁石,可以用来阻挡并打乱解放军两栖登陆作战节奏,在平时这些廉价又耐用的人工礁石还能做为海洋生物保育措施,促进旅游并创造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效益。(图/中国军网)

兰德公司的军事专家萨维茨(Scott Savitz)提出,台湾可以在近海大量建造人工礁石(消波块),用来阻挡并打乱解放军两栖登陆作战节奏,在平时这些廉价又耐用的人工礁石还能做为海洋生物保育措施,除了能促进旅游业,还有许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效益。

事实上,国军可用来迟滞解放军登陆作战节奏的工事,除了消波块之外,还包括离岸风力发电厂、近岸养殖场、西滨快速道路。然而,这些反登陆工事只能迟滞解放军登陆,并不能真正的阻挡。

国军反登陆作战思维

由于本岛地形狭长,纵深短浅,因此,滩岸决胜成为国军反登陆作战重中之重。滩岸各种反登陆、反空降堡垒和障碍密布。

国军把反登陆作战区分为四个阶段:彼岸、海上、水际、滩岸。除了彼岸的源头打击、海上航渡拦截、水际(泊地)攻击之外,滩岸决战是最后一招了,解放军一旦登陆成功,就大势已去。滩岸决战往往是历年汉光演习的重头戏。

国军采用的是「靠前配置、纵深机动」原则,守备旅主要配置在一线阵地,打击部队则部署在后方。一旦解放军突破国军一线防御工事登陆上岸,守军在一线阵地展开防御作战,打击部队则配合战车部队与敌进行遭遇战。如果反击战失利,守军最后的防御工事就是西滨快速道路。

最后防御工事再被突破,接下来就进入残酷的城乡战,死伤将无法预期,这就是邱国正部长所说「一旦开打真的很惨」的意思。

善用农渔业反登陆设施

在新竹和云林嘉义近岸浅海地区,有许多渔民的养殖设施,例如渔网、箱网或其它水产养殖设施,这些设施可以阻滞解放军舟波和两栖战车。

这些养殖设施极难处理,军舰可以击沉拖网渔船,但要完全清除渔网几乎不可能;即使破坏了渔网,残破的渔网难免卷入扇叶和履带。新竹香山近海就有大量的渔网,可以掩护新竹市包括新竹空军基地在内的一半海岸线。

除了新竹香山的渔网,桃园还有「埤塘」文化。埤塘是一种人工挖掘的蓄水池,过去用来灌溉、养鱼、饮用等等,最多时达8846个埤塘。后来因农业和生活用地因素,埤塘数目和规模显著下降。到2015年2月《湿地保育法》施行时,桃园湿地1120公顷,埤塘348口。

本来桃园台地最适合解放军遂行空降,但因大量的埤塘严重切割了桃园台地,而这就对解放军在本地实施空降作战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为使解放军伞兵不至于降落到水里,伞兵被迫降落到比过去小得多、分散得多、也脆弱得多的空降场内。同时,埤塘将严重迟滞地面机械化部队的推进。总体上,埤塘的存在非常有利于国军,而且,解放军无法以火力破坏埤塘。

再如第5作战区内的云林、嘉义两县以牡蛎养殖而闻名,在该区浅水区设置的蚵架能够干扰解放军登陆作战。若能扩大蚵架规模,可增强反登陆作战的能力。

风车阵

2012年后,台湾开始逐步废核,民进党上台后更是不遗余力废核。主要是压缩火力发电的比例,计划用清洁能源(主要是风能)替代核电站的能源缺口。

如果把风力发电机组配置在适合登陆地段的沙滩或者海上,那么,风机就可以成为阻碍解放军气垫船登陆障碍物。解放军摧毁这些风车对破除登陆障碍毫无助益,因为倒下来的风车还是足够高、足够宽(甚至变得更宽),将严重影响解放军气垫船的航路。

长期被解放军认为可能的登陆海滩,无疑就是桃园市观音区,而在当地就建立起了这样的风车阵。近海与海滩风场的功能相同,不但可以干扰气垫船、还可迟滞登陆舟波。苗栗竹南的外海就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发电站。

消波块的魅力

消波块原本是为避免海浪侵蚀土壤,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海岸大量使用水泥消波块。此举堪称一石两鸟,一方面保持水土,另方面防止解放军登陆舟波。在高雄地区和苗栗新竹海岸都配置大量的消波块。这些防浪设施会给解放军登陆造成极大阻碍,即使车辆在越障,也会失去隐蔽。

这些消波块尺寸甚大(大的可达三米以上),且为钢筋混凝土材料,相互嵌套在一起,破坏起来殊为不易。哪怕经过一定破坏,其残骸仍然会给通行造成阻碍。这就是兰德公司建议台湾普设消波块的原因。

西滨公路:现代马奇诺防线?

沿着海岸线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防线:西滨快速公路(台61线)。这条道路从新北八里开始,一直到台南七股。从2004年开始,交通部开始对台61线进行高架化。到目前为止,全长285公里的台61线还有34公里未完成高架化(主要在台中附近)。

不要小看了台61线高架路所扮演的角色,既然是高架公路,它就形成了一条高约10公尺的混凝土「城墙」,很明显,气垫船过不去的(超越障碍能力仅3公尺),只要守军将高架桥涵洞堵住,解放军即使透过大量的工兵作业,几乎不可能把重装备横越过台61线。

破坏路基只会造成更多的麻烦,而且根本不能解决通行问题,就算把重装备开上高架,登岸的解放军将曝露在国军火炮攻击之下;只能冒着火力覆盖之下继续前行,到了数公里之外的交流道,改行地面道路。

更糟糕的是,如果国军主动摧毁台61线,更可迟滞解放军登陆部队的行动。汉光36号演习中,机步234旅1辆云豹甲车,就有想定占据台61高架路下的一处警戒阵地。此外,国军甚至于可以沿着台61线部署兵力,或是把它当作现代马奇诺防线、或是把它当作一条长蛇阵。

想要绕过这座「城墙」几乎不可能,因为台61线公路通过整个西海岸。如果国军把台61线公路当作反登陆作战的最后一道防线,解放军可能投鼠忌器不敢摧毁(自己也要用),自己被困在台61线以及海岸之间,国军反而可以利用其作为后勤与机动支援作战之用。

结论:有盾必有矛

国军有此5道防线,乍看之下可高枕无忧。但根据「矛盾原则」,有了坚强的盾,必然也有无坚不摧的矛。再者,根据「兵形象水」原则,用兵必如水性向下流动原理,避开防御坚强部分而流向防御薄弱地方。

例如全台并非每处均设有渔网、埤塘、消波块、风力电厂,解放军可能避开这些设施、选择比较艰难的地方登陆;再加上台61线台中段没有高架道路,七折八扣的结果,未来解放军可能登陆场所已经呼之欲出。

即使全台海岸普设消波块或地雷,以现代技术处理这些障碍似乎没有问题,例如大量轰击滩岸反登陆设施、大量使用机器狗、无人战车、无人机、无人爆破艇、两栖舟桥车等等可以打破「盾」的工具。

近年国军向美国采购了不少武器系统,增强火力当然很重要,但也不能忘记兵力机动、并配合防御工事,这才是比较务实的作法。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