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战会论坛》中国特色之军工企业改革(谭传毅)

歼-20已服役多年,直到今年才正式官宣使用国产发动机。不过消息也透露,歼-20发动机的主要目标是WS-15,但其研发进度仍未完成。(图/央视截图)

长久以来,体制僵化吃大锅饭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军工企业,建立具中国特色之现代化国有企业制度,是军工企业改革的目标,也就是一方面维持国有体制,但在另一方面提高军工企业的竞争力。

2018年初,完成所有12家特大型军工企业改革,主要集中在:资产证券化、拒绝全盘私有化、政企分离。

以俄罗斯为戒

苏联解体之后,军工企业也跟着崩溃。导致后来俄罗斯军工企业破败没落的根源并不在外部,深层的体制问题才是关键。例如AK-47制造厂伊热夫斯克机械制造厂破产,只是这几年来众多倒闭的例子之一,事实上,俄罗斯已经破产了37%的军工企业。

在红色帝国鼎盛时期,军工体系的开销几乎是天文数字。例如在1988年,苏联国防工业员工人数达1300万,每年生产的战机相当于美国空军全部飞机的总和,平均7小时造出1枚飞弹,坦克年产量2000辆以上...。

这些恐怖数字的背后是庞大的国防产业链、和占国民生产总值20~25%的军事开支。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各军工厂分工非常细,以T-72战车为例,加工厂就高达700多家。

如此臃肿的体系必须依赖持续的巨额投入才能维系,然而,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国防经费严重缩水,但是主战装备的采购量却很低,例如1996年仅有5辆T-72服役,这5辆战车也需要700家工厂同时开工。

再如近年俄罗斯打算向中国出售伊尔-76运输机和伊尔-78加油机,谈判结束后,才发现工厂已经瘫痪,出售价格还不足以重新恢复产能,这笔交易就此打住。自此,俄罗斯军工企业陷入订单不足导致产能不足、又因产能不足导致没有订单的恶性循环之中,成为一只喂不饱的吞金怪兽。

1992年克里姆林宫曾尝试让军工产业转型(军转民),让自己养活自己。事后证明军转民完全是一厢情愿,体制僵化习惯吃大锅饭的俄国军企既不理解市场经济、又没有生产民用品的技术、更缺乏转型所需资金。不到两年,80%的军工企业转型失败。

1994年,叶尔钦将1400余家军工企业推向市场,只留下航空航太以及核武器企业继续保持国有。暴雨般的私有化,企业领导人纷纷勾结军队诈取国防经费,什么也没生产。中国深思军工企业可不能变成这样!

资产证券化以解决资金筹措问题

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让军工企业(包含子公司与孙公司)的资产上市,到证券市场(A股)里面集资,最后透过资本证券化,进而带动军工企业的现代化。2010年,中国军工企业经历了一个资产整合的小高潮,以中航工业集团为代表的几大军工集团高频率的资产整合:成飞集成、昌河集团、中航精机等中航子公司资产重组并重新挂牌上市,股价大幅上涨,同时也刺激了整个军工板块的上涨。

根据中航工业集团的规划,2011年实现80%子公司的主营业务和相关资产上市,基本实现子公司整体上市。在之后的10多年,每次只要军工企业增资,都会带动证券市场的上扬。在本次乌克兰战争中,抗跌性最强的就是军工股。

尽管军工集团的资产证券化率在逐步提高,但仍处于较低的水准。根据现有的资产重组动作来看,军工集团更倾向于通过已上市的公司作为媒介,进行资产整合,而且是先从旗下子公司或孙公司开始、不是从母公司开始进行资产重组。

中国军工企业改革(上市)方式系从下而上、非从上而下,也就是子公司或孙公司先行上市,接着才是母公司,进展速度缓慢,至2019年为止,资产证券化程度还不到30%。

虽然中央军委预期军工企业将因此现代化并打破铁饭碗心态,但是母公司的颟顸(拒绝面对市场)可能无法领导高效率的半国营企业迈向现代化,甚至于赔掉子公司高效所产生的利润。

未来只要军工企业母公司能够面对市场,鼓起勇气上市面对自由市场,而不是让其子公司自生自灭,未来中国军工企业有可能变成类似西方开放有序、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军工企业,像是美国波音、洛马、雷神或法国达梭等。

拒绝全盘私有化

俄罗斯前总统叶尔钦把1400家军工企业全盘私有化,导致企业领导人贪腐倒卖,毁了俄罗斯的军工结构与实力。中国军工企业绝不能犯了同样的错。前阵子中国媒体关于国有企业(特别是军工企业)出现若干「反动」的言论,包括「军队国家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政企分离」等。激进者要求军队国家化以及军工企业完全私有化,保守者则希望走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政企分离。

国有企业私有化是指引入竞争,打破国企垄断,把资源分配给民营公司、外资公司或个人等非国家控股的企业或个人,使市场能够达到完全竞争的理想局面。

衡量国有企业私有化有一个标准:观察这个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如果国家股份和相关股份不占有这家企业的主导地位,甚至完全没有国有股份,这家「国有企业」就可称之为私有化。

在实务操作方面,作为特大型国企(军工企业通常都是特大型国企)进行私有化,首先必须上市,以解决资金筹募的问题,也就是透过证券市场把部分国有资产出售给非公务部门或个人,实现部分私有化。

其次,国家逐渐减持股份,也就是分数个阶段实施私有化,目前中国政府已经开始减持国有股。

最后,相当具中国特色的私有化国企(也就是管理者)购买「自己」的企业。中国国企私有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把股份直接出售给特定的购买者,也就是出售给原国有国企的法人代表,是一种变形的 「管理者自购企业」(Management Buy-Out, MBO)。

再怎么减持股份、再怎么出售股票,国家都不可能完全卖光国企与军工企业股票,至少也要维持相当比例的股份;就算真要卖光股票,也必须在A股市场里面交易,而且是卖给特定人士,绝不能被外资买走。 这样,国家和党才能有效的控制军工企业,不致步上俄罗斯的后尘。

不可能的政企分离

所谓「政企分离」指的是国企(含军企)脱离国家和党的掌控。在当前美中恶斗的氛围之下,中国政府体认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有一股企图搞垮中国军工企业的力量,就像搞垮苏联一样。

这些势力认为只要能够让保守势力复辟,把军工企业搞得政企不分,就能搞垮中国公有经济,甚至于借着军队国家化搞垮解放军。在这种情形之下,中国军工企业似乎就必须拒绝政企不分。

政企分离的意义有二,第一,人事制度独立。国企员工再也不是公务员,也不能套用公务员的薪水标准。例如银行业,若以公务员标准发放国有银行员工工资,一定低于外资银行员工工资,最后导致资深而又熟悉业务的人员外流。

第二,对于许多已经私有化的国企,国家应该降低股票持份到50%以下,过去保守人士担心失去对企业的控制。

事实上,政府有很多其它手段控制企业,例如《反垄断法》或金融监管,光是查税就能搞垮一家不听话的国企,还不需要用到控股的手段。因此政府不需拥有超过50%的股份,甚至不需持有股份都可以进行控制。

在实务操作方面,政企不分很难拒绝得了,因为这些私有化的国企在引进并学习国外管理理论时,必然犯了消化不良的毛病。西方国家对于资本市场管理的经验是点滴累进、逐步成长的,而许多中国国企却游离在《公司法》规范之外,看似私有化,其实官本位的味道却非常强烈。

按照现在的《公司法》,党组织在国企将不会有一席之地,即使成立了党组织,也只能被边缘化,恐怕比工会的地位还要糟糕。在一个私有化国企之内建立一个具中国特色的高效能党组织,就算邓小平复活,恐怕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而军企又是国企重中之重,其所受到国家和党的制约力量非常大,想完全做到政企分离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中国政府对军企的管控远远高于一般国企,都是绝对控制,而且规模越大越好控制。原因很简单,军企的市场完全系于政府之手,即使要出口到国外,也首先要获得政府批准,连西方国家军企也是被政府严格监管。

看起来,西方国家所希望看到的政企不分不但事实存在,而且国家和党的管控力量比过去还要强,这是基于市场竞争考量之下的中国特色军企。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的成立。之前,中国造飞机都集中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但唯有发动机研发制造跟不上,因此把中航集团一拆为二,让航发集团独自面对市场竞争。

结论

具中国特色的的经济体制就是维持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的共存,其中公有经济对于国家重点经济发展具有领头的作用。以前军工企业的问题是现代化程度不高,在参考俄罗斯军企的困境之后,中国决定重组军企,让其上市筹募资金,然后希望借着自由市场的规律迫其现代化。但在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又不愿意看到一个无法控制的纯私有化军企,因此,政府将维持相当程度的持股。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无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史或社会主义经济史之中,同时维持公有经济与私有经济、而且让其同时蓬勃发展。

(作者为台湾国际战略学会研究员,法国博士,国战会专稿,本文授权与洞传媒国战会论坛、中时新闻网言论频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