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鲜文化伤害海洋 义大利「慢鱼运动」推行慢捕、慢吃
▲台湾老饕爱吃海鲜美食,但也因此伤害了海洋。(图/示意图。东方IC)
台湾四面环海,海鲜资源应该很丰富,但根据农委会统计,台湾近海和沿岸的总渔获量过去10年「年年下降」,2016年的渔获比2006年还少了23%,因为台湾人最爱的海鲜吃到饱,是对海洋最大的伤害。而要改变台湾快要没鱼可吃的情况,义大利开始的「慢鱼运动」值得我们借镜,借着慢捕、慢吃,改变海洋生态。
厨师料理新鲜生鱼片代表美味渔获上桌,台湾老饕多爱吃海鲜美食,不过你知道吗?台湾海鲜也因此面临危机。以过年时台湾人最爱的白鲳为例,2000年在台湾还能捕获440万公斤白鲳,现在却大减到只剩30万公斤,更别说台湾近海和沿岸的总渔获量,都在连年下跌,沿岸渔获更从5.45万吨,几乎砍半只剩2.53万吨,过去10年总体下降高达23%。
台湾近海资源几乎枯竭,我们要吃白鲳,只能从印度进口,但消费者却偏爱海鲜吃到饱,这成了生态最大杀手,不过从义大利开始的各国正流行「慢鱼运动」。
▲我们不需要吃特定鱼种,应是渔夫捕到什么鱼,就吃那种鱼。(图/示意图。东方IC)
一位支持「慢鱼运动」的厨师说,「我们要学会知道渔获的时间,了解海鲜的来源,还有海鲜所剩的数量,我们知道越多资讯,就能在买鱼时做对的选择。」原来消费者在买鱼吃鱼时,常有错误观念,爱买、爱吃特定的鱼,消费习惯造成渔民滥捕特定渔获,破坏海洋生态,而每种鱼的生产季和产地都不同,但只爱吃某种鱼,结果造成像是在日本能做生鱼片的竹䇲鱼,在台湾变成饲料。
支持「慢鱼运动」的厨师指出,「我们不需要每天都吃鲑鱼、比目鱼,有时候可以改吃沙丁鱼、鲭鱼等等,看渔夫是捕到什么鱼,我们就要能吃那种鱼。」鼓励大家吃当季的美味,懂得每种鱼的故事,就是慢捕,捕鱼方式该坚持永续经营;过度捕捞造成浪费,消费者也要懂得慢吃,吃在地、当季的海鲜,不让渔民捕捞到的小鱼或市场不爱的鱼只能当饲料,但却是大鱼的食物,让海洋生态陷入恶性循环。
★ 版权声明:图片为版权照片,由东方IC供《ETtoday东森新闻云》专用,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