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921地震失依儿少一同哭泣 儿盟社工谨守陪伴20年承诺
921大地震发生已经20周年,有一群志工在当时立下承诺,要照顾在这场灾难中失去双亲的孩子20年,他们是儿福联盟的家庭重建中心。从事件最初参与重建专案的儿盟社工施静芳分享,失依孩子有时就是一个「希望爸爸妈妈回来」的情绪涌上,他们陪伴并鼓励孩子把心情说出来,有时也会一起大哭。现在约定期满中心会走向转型,但只要这些孩子需要,他们一定都在。
造成2,000多人死亡的921地震迄今届满20年,在这场灾难中,有134名未满18岁且面临双亲亡故的失依儿,儿童福利联盟同年底在台中成立「家庭重建中心」,承诺陪伴照顾这群失依儿少20年,提供专业访视辅导及家庭所需服务。
施静芳是台中人,原本在儿福联盟台北的办公室工作,地震发生后先是回家探视状况,之后展开中区支援,就这样投入重建中心至今整整20年。
施静芳回想,当时在紧急收容中心许多家长也处于惊慌、忙碌状态,无暇处理孩子的恐惧情绪,儿盟则开始做孩子的情绪支持,使用「我的画册」让孩子透过绘画表达情绪,也在活动中带领让孩子知道不是只有自己有这样的感觉,梳理情感。另一方面,地震后有许多孩子成为单亲或者父母双亡,儿盟和家扶等单位分工,开始长期关心父母双亡的失依儿。
最初展开的重建工作其实是从法令修订开始。施静芳指出,实务中发现当年失依儿少的法定监护人顺序是依照民法继承顺位,但这些亲人不一定和孩子熟悉,未必符合孩子们的最佳利益,后来成功争取在尊重失依儿少和亲属的意愿下,孩子可由直系血亲以外的亲属扶养,打破扶养顺位,也更符合儿少最佳利益。
▲儿盟社工投入重建服务工作。
之后社工开始到失依儿的第一现场,却出现很大冲击。施静芳说,像她自己也没有丧亲经验,有些孩子或许会哭哭啼啼,也有些充满防备心。她只能一直告诉自己,孩子是因为之前的经验而不是因为自己,试着去理解、包容那些理所当然的情绪。
幸好也有一些孩子会因为自己的到来而感到开心,表达感谢,让她们得以取得情绪上的平衡。此外,有些孩子到扶养家庭会出现摩擦与不适应,此时社工也需要扮演家庭与孩子之间的桥梁,促进双方互相理解。
▲儿福联盟社工施静芳与921地震失依儿小静、阿骞互相拥抱。
令施静芳印象深刻的是,某年母亲节她正在为自己的母亲庆祝,却接到一个她服务的孩子来电,公用电话另一头泣不成声,加上零钱咚咚掉落,花了好阵子才辨识出来。
原来这个孩子的扶养家庭也在庆祝母亲节,但是孩子认为这不是亲生妈妈的母亲节,感到相当的难过。施静芳先给予安抚,晚上也立刻去找孩子,孩子知道现在的家人也陪伴在他身边,但就是会有这种情绪,一个无可奈何的情况,施静芳让他把想说的话都诉说出来,后来两人哭成一团。
施静芳说,在这一段时间的累积后他们发现情绪抒解的重要性,我们从小多被教导情绪压抑,哭泣还会被当成不好的情绪,然而所有的情绪都是由事件引发,是自然的,应该要了解如何承接和因应,之后再遭遇失落、难过的时候,才有办法照顾自己,也有力量可以帮助别人。
儿盟也因此在六年前投入校园展开生命教育课程,有时也让失依孩子来到教室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经历,有真人现身说法这样直接的示范,更让孩子了解痛苦没有错,重要的是如何努力面对情绪,走出来。
施静芳说,她一直认为当社工是很有价值与意义的事情,不仅是可以帮忙别人,在和不同服务对象接触的同时,他们的生命故事让自己成长,可以说是双方互相与对方学习,一起长出力量。她从不后悔20年前的决定。
▲投入921失依儿家庭重建照顾工作20年的儿盟社工施静芳。
儿盟约定的20年陪伴时间即将届满,这群孩子现年平均30岁,根据一份最新调查显示,他们7成进入就业市场,当中近7成平均每月收入高于3万,近半步入家庭,近7成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现在生活。
施静芳说,后续家庭重建中心会开始转型,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生命教育工作,至于和失依孩子的关系也会改变,以前社工会主动去帮忙,现在则从主动化为被动,当孩子有需要时,他们一直都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