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取洋名字的积极面

老侯

台北国家图书馆,保存着一个元朝的拓片,画中主角孔子,但落款处可有意思了:「时大元泰定二年乙丑四月吉日,同知同州事,李孛罗帖木儿谨志」。

大元泰定二年,是一三二五年。「同州」,位在陕西。这位先生身为汉人,却用蒙古名(孛罗帖木儿)。如果我们再找不到更早的例子,那么「李孛罗帖木儿」先生恐怕是开启「中国人而用洋名字」的先河

我长年在日本,为着「华人为何爱用洋名字」一事,被日本朋友问起不只一次两次,似乎「华人用洋名」已经并列世界奇观之一,成了其他国家朋友的谈资,日本论坛上「台湾英语名」也是个热门话题。我为此思索过。同样是汉字国家,日本人的名字若是「中村惠美」,拼音自然就是「Emi Nakamura」,除非归化成了美国人,否则名字不可能是「玛莉 Nakamura」,也不可能是「南西 Nakamura」。日本人可以用拼音,我们舍拼音不用,一定要用洋名字,理由何在?为何取洋名到了全民运动地步?过去Ettoday论坛上,已经有人谈过这个问题,大家反应也很热烈,不可否认,当今台湾年轻人取洋名字,确实占了大多数。单纯一句「崇洋」,我认为不足以解释这个现象。我试着从「华人取洋名」的「积极面」,为大多数有洋名字的朋友们解解套

一、华人的名字如果单纯用拼音,是无法判断男女的。不辨雌雄结果,连抬头称谓都可能误用。我以前要到上海上任前,预先知道我的下属有两个同事,一个男同事,女的在电话里告诉我她叫「Zhang Ping」,另一个叫「Li Hai Ting」,男的则叫「Wang Xiao」,我单纯以台湾的取名风格推测,认定他们的名字肯定是 「张萍」、「李海婷」、「王孝」,到任以后始知全猜错了。答案是「张平」、「李海霆」、「王效」。这种「刻意雌雄不分」的取名方式,在大陆特别常见,这些同事们若是学港台人士,全部另取洋名,大概就少了些麻烦。

二、华人传统上就有取字的习惯本名一般只用在族谱,称作「谱名」,除非是自己的亲人,否则朋友之间都以「字」或「号」相称。也就是说,我们在心理上,对于人家直呼自己姓名不太能接受的。这在过去的章回小说中都可以找到例证。就以《水浒传》为例,每个人物都有绰号,连店员都暱称「店小二」而不称名字。《水浒传》里,以本名直呼对方的例子,我没找到过。对于尊长甚至还有「避讳」的称法,尽量不去碰他的名字。这种华人特有的、「在称呼上保持心理距离」的需求,不能忽视。如今时代进步,华人没了取「字」的习惯,但心理上这种需求仍在,「洋名字」趁隙而入,刚好填补了这块需求。

有看倌问:「你说日本人看我们取洋名是『奇观』,何以见得?」我问过了,问过一次就再不敢问第二次。有一次,我问了美丽柜台小姐:「你们日本人不取洋名字的?」

柜台小姐答称:「不取的。只有养狗时会给狗取个洋名字。我的狗就叫做Sunny。」

我后来就把Sunny这个洋名字停用了。

作者老侯,硕毕,在日本谋生的台湾上班族。以上言论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