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架上的国民党 货架上的江启臣

多维提供

国民党主席江启臣以中兴少主之姿于3月9日风光上任。但这段时间以来,堂堂蓝色少主竟一度言指「九二共识」已旧,并称国民党的两岸论述应更「贴近民意」,一度绝口不提九二共识、弃「一中」核心,而诉诸两岸应「求同存异」,并主张国民党「搁置政治主权争议,以展开功能交流」的理念、精神不变。若把发言者名字盖上,单看言词内容,若说发自泛绿阵营人士嘴里,不会有任何违和感。

过去老把「一中各表」、「九二共识」挂在嘴边的百年大党,少主上位后两岸路线却摆荡不定,党内众生看在眼里甚是焦急,毕竟国民党游走两岸博取利益者为数不少,两岸论述一天不定,这些人的心就一天难安。此刻的国民党众生好似在火架上折腾着,两岸论述要不要修正?要怎么修正?都是种火烤般的煎熬。但见江启臣独身走上货架,靠着忽蓝忽绿的口语表达,与绿白群芳争艳。

蔡路线还是马路线?

如同江启臣日前与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面谈时,天外飞来一笔般,说出了,「宪法里面讲,我们的领土主权是什么就是什么,除非修改宪法」、「基本上,我是台湾人,也是属于中国人」。突然向「一中」归位。只是好景不常,江启臣一番「也是中国人」说,迅速被国民党拿「中华民国国民」替「中国人」一词开脱。折腾了一番后,江启臣的两岸论述,再度回归到「有说与没说之间」。

尽管江启臣迟迟不翻出底牌,但若把他的隐晦态度先放在一旁不谈,综观当前国民党的两岸论述挣扎,或有两条可能的路线,正在互相拉扯。

首先,便是向民进党靠拢的「蔡英文化」路线。江启臣与郝龙斌在国民党主席补选竞选期间,郝龙斌不惜赌上两岸三通的断绝,转为激进「辣台哥」。江启臣的「变」虽不若郝龙斌般猛烈,一切强调以后大家再坐下来谈,寻求「贴近民意」的党内共识。

江启臣当时的主张,犹如蔡英文2012年竞选总统时,抛出以「没有共识」为主体的「台湾共识」一般妾身不明,好似「空心江」上身,看似有转圜余地,但江启臣实则以「贴近民意」一词,隐喻着国民党过去秉持的主张难再生存,修正是必然,差别只在,还未精准说出怎么改而已。

如今就算江启臣已入主党中央,仍有蓝营人士评论直指,蔡英文执政近四年以来,已然无「九二共识」可言,但也未见两岸之间有何「地动山摇」。两岸经贸往来依然「马照跑、舞照跳」,丝毫未因蔡英文政府大打「抗中牌」、自产自销俗称「芒果干」的亡国感,而有任何影响;甚至蔡政府还受惠两岸贸易,坐收大把税金,令蓝营人士感叹,美国用武力「保护台独」,北京却用财力「滋养台独」。

虽然把两岸之间的政党竞争牵拖到民生经济上,难免让人感觉有向北京进行「情绪勒索」之嫌,但换一个角度想,国民党将九二共识视同「祖先牌位」般全力祀奉,被对手民进党进行政治操作连结「一国两制」也就罢了,台湾选民也不愿投以更多怜悯的眼光,若说堂堂百年大党最后为何败到这般自暴自弃的境界,背后委屈确实不难理解。

不过,在「蔡英文化」的号角响起的同时,国民党内所剩不多的免疫反应好似也被唤醒,而跳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受惠于九二共识的模糊基础,顺势开创国民党「黄金八年」的马英九。在江启臣不提九二共识的党主席就职大典上,马英九当面重申,两岸关系的推动必须依据《中华民国宪法》,以及「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马英九俨然以过来人身份苦心相劝,为江启臣留下「回心转意」的空间。

江启臣的底色与底牌

倘若江启臣最后到了不得不把路线说清楚讲明白的那一刻,到时,他在台面上亮出的底牌,是朝向「蔡英文化」一去不返,或是会附和马英九殷切的呐喊?此一问题不妨回归到江启臣本身,看看「多面江启臣」能映射出什么样的国民党路线。

事实上,直观江启臣的「正面」,莫过于学有专精的「学者」出身,所赋予的建制形象。江早年便受到国民党栽培,获得「中山奖学金」赴美留学,专长为国际经济整合、亚太区域研究。学成返台后,一度在经济智库担任研究员,后投身教职,成为东吴大学政治系副教授。

既然有「中山奖学金」这层背景,江启臣获得国民党提拔任官,就不令人意外,顶多是时间和江个人意愿问题。果不其然,在2010年,当时执政的马英九及行政院吴敦义正逢推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的签订,看上了江启臣与区域经济相关的学术长才,进而延揽入阁,成为行政院新闻局长,并赋予替ECFA辩护的重责。直到2012年,江才回到台中参选区域立委。

至于从「背面」看江启臣,映入眼帘的则是襄助江启臣连任三届立委的重要力量,即为台中在地的「地方派系」。

国民党对台湾的治理手段,向来是以中央党菁英与地方派系「互利共生」的体系,而江启臣当初以新闻局长身份「空降」参选台中立委,外界一度也忧心,缺乏基层经营,恐怕是江启臣的一大劣势。幸亏江启臣获得台中「红派」的全力支持,硬是击退台中蓝营另一派系「黑派」及绿营人马,成功当选立委。因这层关系,使得江启臣的名字与「红派」紧密相连。如今高升党主席,过程中,也可见「红派」人马穿梭其间。

综观江启臣的「正面」与「背面」,一般而言,建制「学者」形象者,较于倾向打理性牌、安全牌。而「蔡英文化」所面临的「玩火自焚」风险,以及论述由蓝翻绿恐令选民无所适从,自陷「进退失据」的危机。与江启臣的建制「学者」形象对比,自然是再相违不过。

至于江启臣与「地方派系」的相接方面,因「地方派系」长年在国民党中央对选票的需索中求生,不仅善于妥协,同时也因不同派系之间基于利益分配平衡的需求,更愿意交际交换。在妥协、交际交换的互动原则下,江启臣「地方派系」的那一面,势必也不愿冒着风险,与博弈对象「撕破脸」。

由建制学者形象及地方派系出身交织出的底色,或许都反映着,江启臣并不是一个会走「险路」的政治人物。如果他的两岸论述到了非摊牌不可的那一天,难以继续在「货架」上一争长短,基本上可预期,应该不太会偏离国民党传统路线。毕竟国民党若将自己绿化,空出的两岸缓和路线将有如一片蓝海任人驰骋。不论江启臣或国民党,千万别以为,民进党就不想与北京好好谈。

《多维TW》月刊0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