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育声音,谁听得见?

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往往忽略来自于最基层声音,因而政策与执行产生严重落差,是现行教育制度亟需改变的一环。(图/视觉中国CFP授权提供)

文/宋庆玮

1987年政治解严,台湾民主化开始,一元化威权体制逐渐崩解,师资培育多元、广设高中大学教师法制定、课程改革、多元入学方案、12年国教……,超过30年的教育服务,本人躬逢其盛,从威权体制到解严,教育松绑自由开放,然而至今带来的是什么?教育专业在哪里?教育改革成功吗?教育背后的影武者是谁?来自于基层教育的声音,谁听得见?

教育政策受制于压力团体中央地方政府,我们的教育政策制定,几乎都受制于「压力团体」的影响。教育的压力团体非常之多,如教师团体(高教、中小学、幼教)、家长团体、私校联盟、补教团体、中央或地方民代、媒体……等,还有某些基金会,以及突如其来的社会事件,都会影响教育政策的走向,引发深远的连锁效应。

这些压力团体背后,到底是为小众之私,亦或是大爱为公,可能在政策酝酿期难窥其目的,但在政策形成后,才会见真章,毕竟教育这庞大的体系,要能够圆满关照到每一个利害关系人,确实是件难事,只有不断修正,与时并进。衷心企盼中央与地方的政策制定过程,在程序上能够周延,让每个压力团体或个人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才不至挂一漏万。

宪法对于「中央与地方之权限规定中,系规定「由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其意在于宪法规定教育制度属于中央立法并执行之,或交由省县执行之。因此,教育权限是由中央和地方一同分担,并非中央专属权限。

如何促进中央与地方有效的沟通,很难!中央是制定政策与经费掌控者,地方是政策执行者与经费仰赖者,在多元开放与均权的思维中,似乎很难找到平衡点,尊重少数变成被少数绑架也时有所闻,因此沟通者需要再加把劲,强化与沟通者的信赖关系,有些时候「让利」也是一种法门,中央与地方如何沟通是个大学问,看主政者的智慧啰!

基层的声音无法上达天听教育政策制定的过程,往往都忽略来自于最基层的声音,因而政策与执行产生落差。这些落差,轻者有力团体获利,重者损害弱势者的权益。举私校法第57条为例,回溯立法精神,主要是让私校办学有更大的自主空间,免除法令之限制,但「入学前考试」却意外地让私校获利,间接损害公立学校的发展,造成少子化公立学校经营上的困境。

我们的教育政策制定,常受制于有力的压力团体,只要有心非常容易操弄,其背后到底是为基层发声,或是为特定族群牟利,不得而知。然而基层声音的表达,到底在哪?还是基层的声音,永远是被遗弃的?无怪乎政策与执行会产生严重落差。

恶质的政治氛围左右教育台湾民主熟化的程度尚称浅碟,由于台湾在国际社会的不受肯定,因此错乱的的台湾人,没有自己真心的想法,又加上懂得操弄的政客,始终悠游于矛盾中获利,让教育政策的制定如钟摆一般,左右不定。

台湾真的民主吗?看是,却不是!言论自由可以大鸣大放,但少数的强势却不断地霸凌弱势的多数,是真民主吗?常见党同伐异、换位置换脑袋的反差想法,社会中充满了始终不一的伪善,真小人却不见了。恶劣的政治氛围,左右着教育,压力团体的运作,让弱势者更弱势。高经背景者自寻出路,形成台谚云日头炎炎,随人顾性命」的现象,彻底对教育失望。

总之,教育虽难逃政治的干扰,压力团体的潜藏动机又令人担心,顾此又恐失彼,教育政策的制定,应回归教育本质,保有教育机会均等的实质意涵,让政策在制定程序上,保持中立、兼顾多元。台湾的国际机会,必须靠教育的提振,或有一帖良方,「技职教育三合一,分流教育救台湾」,可做为教育引线,端视主政者是否买单

好文推荐

你们搞得我好乱啊!人人都可下指导棋的教育害了谁?

各有立场的新型学测

活化或整并 小校的未来在哪里?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作者宋庆玮,桃园市立福丰国中校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有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