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柏翰/什么是「性别友善厕所」的通用设计精神?

文/潘柏翰

台湾厕所运动改革起源为1996年由台大城乡师生所发起的女厕运动,该运动意识到当时女性厕所空间便器不足,使得女厕门前总是大排长龙,诉求政府在建筑法规上应正视此一现象。该运动后来促成了〈建筑技术规则〉中明定公共场合男女厕所比应为1:3或1:5,可说是达成了其阶段性任务

尽管女厕运动成功促成了法规的改变,却仍巩固了生理男性与女性的二分法空间规划向来便不是性别中立的(gender-neutral),往往参杂了空间规划者对性别的看法与想像,也形塑了空间使用者对性别的理解。每当人们要解决生理需求,分别走进男、女厕时,便再度验明正身了你是属于何种生理性别。而这样的厕所设计除了如雷倩所言会为家长子女相异性别者带来困扰外,亦会为性别不服从者(gender non-conformist,包含变装者、跨性别、带有阳刚气质的女同性者等等)造成不便。

性别不服从者在现有性别二分厕所下的困扰来自于他人的异样的眼光言语严重者甚至遭受暴力相向。而性别友善厕所的倡议与出现,正式希望能降低性别不服从者在现行性别二分厕所中的难题。▼成功大学最近也开始推行「性别友善厕所」。(图/成功大学提供)

性别友善厕所透过空间设计来解决性别不服从者如厕的困扰,并不等同于排挤其他性别者的如厕权益。雷倩一文末几段正是透过将性别不服从者与一般大众的如厕权益对立,用以作为反对推动性别友善厕所的修辞。国内学者中山大学公共事务管理研究所的彭渰雯教授撰文指出,性别友善厕所正如同通用设计,在此空间中所有如厕者皆可自在解放,可透过各式空间设计的安排来化解使用者对性别友善厕所的安全性隐密性等疑虑。性别不服从者能在性别友善厕所中自在如厕,不等同于其他性别者无法如此。空间规划者应回归空间设计,思考如何让所有人(不分性别地)在性别友善厕所里皆能自在如厕。

而据笔者所知,国内目前多间性别友善厕所的设置多以单间或是性别友善厕所与纯女厕并置的情形存在,并未如雷倩一文所言大量建置多间性别友善厕所,可以理解此类的设置方式仍企图理想现实间取得平衡。另,世新大学建置性别友善厕所的过程诚如台大城乡所毕恒达教授与中山大学彭渰雯教授研究指出,亦经过多次与校内师生开会讨论、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与看法,最后才逐步让性别友善厕所到位。

任何对公共事务的关心或讨论皆能促进大众对各类议题的思考,然而此类的讨论若是无法掌握议题的发展情形与倡议精神,便是相当可惜之事。性别友善厕所的设计精神与理念不应当被漠视错误解读,通用设计的概念运用应当是促成社会上多元性别者相互认识与往来的桥梁。最后,从女厕运动到性别友善厕所的改革道阻且长,同志们仍需努力。

作者潘柏翰,台大社会系毕、台大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所硕士妇女与性别研究学程修毕,曾担任性别友善厕所研究计划兼任助理。本文不代表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声音,来稿请寄至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