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大改萧红原作:入选文章能不能改,边界在哪?
近日,一篇题为《萧红入编课本的不幸遭遇》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文章认为教材改动萧红原作过多。有学者就此提出了“教材改编的边界在哪”的问题。入选教材的文章能不能修改?修改的原则是什么?(澎湃新闻援引4月22日光明日报)
大凡入选教材的文章,在编纂成教科书时,都或多或少做过一些修改。文章入选也必须要经过一定的修改,才能成为教材。
入编教材的文章在改动时,不可随意性,不能夹带“私货”乃至面目全非,要遵循基本的原则。
一是教材要为社会政治服务。教材用于教育学生,引领学生成长,具有指导性、方向性、原则性,不是什么内容的文章都可以作为教材使用。选编教材时要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承担责任,要用适应社会政治变迁与时俱进的教材,旗帜鲜明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规等思想,把握好原则、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的人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政治服务。
二是修改个别科学性、知识性差错。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的发展,文章中的科学性、知识性差错要做必要的修改,纠正过去不正确或错误的认识,避免学生走入误区。
三是修改难懂的地方语言。有的语言极具地方特色,不是当地人以及一般人难于懂其含义。要想知道文章表达的意思,有必要做一些适当的语言规范,尽量大众化,让更多的人认识、理解作者的心声。
四是为了降低难度而修改。有的文章对学生来说,要想完全理解其思想内容,是有一定的难度。对立意新颖、思想内容丰富、传递正能量、写作手法巧妙等的文章,在入选成为教材时,为了降低理解难度,但不得改变文章的原意而做一些必要的修改,便于学生学习和借鉴。
对于这一类文章,教师建议有条件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课外可以有选择性地阅读其原文,了解思想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
因此,无论是大家的还是名不见经传作者的文章,在入选教材编纂成教科书时,把握好原则和相关要求,控制随意性,该改动的内容必须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