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评审中的"同行评议"要处理好3对关系
岁末年初,不少单位拉开了职称评审的大幕,各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盘点。不管是评职称、发论文,还是选拔人才、评估学科……如今,众多评价都绕不开四个字——“同行评议”。当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达成共识,这项评价机制更是被寄予了“学术守门人”的厚望。有媒体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学者对同行评议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持不同意见:有人忧虑在现有学术生态下,同行评议会演变为学术权威的“一言堂”;还有人担心“清理了‘唯论文’,迎来了‘唯关系’”。
同行评议是近年来引入的教师职称评审方式,旨在解决过去教师职称评审主要看材料、看资历却不重能力和实绩的弊端,避免评审过程“拉关系”“送人情”“暗箱操作”等歪风。但是,担任同行评议的专家也生活在人情社会,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可能会被“人情”左右,也难免会受领导指示影响,进而影响同行评议结果。
确保同行评议结果公平公正,参与同行评议的专家要处理好以下三对关系:重评审材料与重面试评价的矛盾,客观公正与主观情感的矛盾,重科研能力与重教学实绩的矛盾。
首先,要正确处理重评审材料与重面试评价的矛盾。在职称评审过程中,教师需要提供涉及方方面面的评审材料。观察发现,教师在整理评审材料时,都会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为了不被淘汰,有的教师甚至不惜造假或者请人操刀。这样一来,只看评审材料很难分出高下。为此,同行评议专家要结合面试,仔细甄别评审材料的真实性,既不能过分看重评审材料展示出来的“优秀”,也不能过分强调面试中的某些不良表现,而是要客观看待评审材料和面试表现,正确处理重评审材料与重面试评价的矛盾,确保教师职称评定公平公正。
其次,要正确处理客观公正与主观情感的矛盾。参与同行评议的专家虽是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的,但却不能保证其不受主观情感影响,对此,要在制度机制上做好保障,最大限度避免主观情感影响的因素。随机抽取的同行评议专家的结果要绝对保密,同行评议专家要主动回避感情因素,采用“盲评”办法。如此,才能最大限度保证教师职称评定的公平。
第三,要正确处理重科研能力与重教学实绩的矛盾。教师职称评审是对教师工作能力、学术水平等的评价。在现实中,科研水平考核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有的教师论文写得溜,但教学业绩不怎么样;有的教师不写论文,但教学业绩好,且深受学生欢迎。为此,在评议过程中,同行评议专家要正确处理重科研能力与重教学实绩的矛盾,堵住教师职称评定中重科研能力轻教学实绩的漏洞,将教学实绩作为检验教师立德树人能力的标尺。
教师职称评审引入同行评议制度,是解决当前教师职称评审中出现的问题的利器。只要同行评议专家能处理好上述三对关系,教师职称评审将进入公平公正的良性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