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通报“肖战糊了”事件,重申教师职业伦理边界
4月19日,教育部曝光8起违反教师职业准则案例。宁夏永宁县教师吴某因辱骂网名为“肖战糊了”的学生遭到处理一事,也在其中。
据媒体报道,当地对此回应称,目前吴某教学违规事件已经调查、处理完毕,教育部公布该案例,也是对处理结果的认可。
事件缘起于,去年4月,永宁县一学生以“肖战糊了”为网名登录网课课堂,教师吴某看见后,称自己非常欣赏肖战,并质问该学生在自己面前还这样“是不想混了”。
其实,真粉与黑粉之间产生纠纷,早已不是什么新闻。可此事中,涉事双方在现实中的角色分别是老师和学生。对教师而言,因为学生的网名对自己的偶像有所冒犯,便对其进行批评,确有滥用教师权力之嫌。
此次教育部把此事当做典型案例通报,也重申了一些道理: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该有最基本的师德观念,要秉持最基本的职业伦理,莫把私生活与工作混在一起。
就事论事地看,虽说涉事学生的网名并不符合事实,也具有些许攻击性,但谈不上违背公序良俗,更没到违法的地步。身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行为向善,但不能以饭圈心态去绑架作为受教育者的孩子。
当然,这不是说教师不能有追星的爱好。教师作为个体时,未尝不可追星。但作为教师时,绝不能将其带入工作中,尤其是带到课堂上——毕竟,他们要面对的,是一群三观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
若只因为私人爱好不一样,就凭恃教师身份对其进行批评,甚至在课堂上发飙,那无疑违背了基本的职业伦理。
教育部在通报中就明确列出,教师吴某的行为违反了《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第四项规定。而通报本身也是在借个案去启示大众——公私边界不可混淆。
现实中,类似事件并不罕见。此前,某小学教师组织学生跳舞为偶像应援一事,就殷鉴在前。彼时,该校对当事教师作出了停职处理,当地教育局也对该校校长进行了诫勉谈话。
这些行为本质上都逾越了公私界限。到头来,教师将饭圈做法带到教学场,突破了职业规范边界;而其进行所谓“维护偶像名声”的行为,也惹得一些“路人”转成了“黑粉”,取得了相反的舆论效果,可谓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