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包商银风波 加速金融开放

扫描QR code参与线上讨论

5月底大陆爆发包商银行接管案,这是继1998年海南发展银行倒闭案,近20年来首次出现商业银行遭接管案。一些外媒竞相用「黑天鹅现象」形容此案,认为大陆可能爆发金融系统风险,甚至可能带来金融风暴。不过,这些臆测并未实现,在人行与银保监会在还未出现挤兑危机前,就果断提前介入,让系统性风险被压到最低,金融情势很快就恢复稳定。

不容否认,事件发生当下,市场流动性确实出现紧张,同业拆借变得更为小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统计指出,城市商业银行的同业拆借规模,在包商银行接管事件发生前,每月都在4兆人民币以上(2019年1-5月),6月最新数据出炉,一下就掉到只剩3兆人民币,相较前月减幅将近5成,显示这些中等规模的城商行,多少还是担忧可能衍生金融风险。不过,若从整体社会融资规模来看,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最新公布的6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3兆人民币,远优于预期,也较前月增加8554亿人民币,似乎并未受到这起事件太大的影响。

综合上述两个数据看起来,包商银行接管事件仅引起局部、片面的冲击,而非全面性的金融事件。这或许可归因于人行及银保监会等监管单局快速且有效的行动,让这起事件的涟漪效应没有继续扩大。这在过去,其实都早有先例。例如2010年全球都在疯狂讨论影子银行时,大陆也于2011年发生闹得满城风雨的温州民间借贷事件,当时几乎所有外媒都一面倒认为,大陆即将发生严重金融风暴,但最后在人行领头的9个部会积极介入下,快速果断地制订发布《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并借此加速倒逼金融改革与市场开放,让一场可能撼动金融市场的风暴,消弭于无形。

自2001年加入WTO承诺开放金融市场以来,大陆金融市场发展飞快,对实体经济提供非常大的帮助,实体经济的快速成长,也带动金融市场的活络。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然而,近来在内部供给侧改革与外部经贸压力下,经济面临庞大的下行风险,连带金融市场也迎来一股逆风呆帐问题逐渐浮上台面。特别是大陆资本市场发展不若银行体系发达,使得融资结构过于倾斜,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筹资只能高度依赖银行体系的间接金融管道,无形中也让银行经营面临更大的挑战。

从包商银行接管事件到近日传出的辽宁锦州银行资金危机,尽管出事原因不尽相同,但显然都与银行体质转差脱离不了干系。根据2018年银监会年报,目前大陆银行体系结构,虽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2017年以总资产计算的市占率合计高达55%),但这些年来随着政策转变,大陆政府积极鼓励城商行新设与农村信合社转型,以服务广大的小微企业。10年来城商行加农商行(农村商业银行)家数暴增9倍,从2007年141家快速成长到2017年1396家。野蛮生长下,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自然良莠不齐,加上监管难以到位、法制无法落实,金融乱象频传,当然也不意外。

目前由包商银行接管事件而起的风波,短期看似已经平复,但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面对野蛮生长导致的长期结构性问题,仍不能掉以轻心。因为由结构性问题衍生的金融市场乱象,不只会削弱监管机构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能力,也可能随之形成庞大的金融系统风险。对于正在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陆政府来说,尽管有着多次成功应对金融风暴的经验,但也绝不乐见金融乱象频频发生。日前人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就表示,要修正当前的融资结构问题,就必须运用改革方式推动金融体系结构优化,同时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加速金融改革将是大陆优化融资结构的重要工作项目,只有改革还是不够,搭配金融市场开放才能事半功倍。最近人行公布11条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彻底落实习近平去年在博鳌论坛的金融开放宣示,就是想要借由全面放宽外资准入、持股限制与业务经营范围,加快促进大陆金融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较于大陆金融体系的野蛮生长,外资金融机构的先进经营与管理技术,还是具有一定的学习与参考价值外国月亮不见得比较圆,但没有外国月亮的对比,势必得花更多时间摸索。改革与开放同步并进的大陆,无疑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