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维-谈亚当史密斯的「一双看不见的手」

经济学之父亚当史密斯300岁冥诞,其学说影响后人深远,尤其是那浅显易懂的金句招牌:「一双看不见的手」。图/freepik

今年刚好是1723年出生于英国的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300岁冥诞。史密斯氏的传世经典之作《国富论》备受推崇,对于经济学的创立有极大的贡献,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世人尊称为「经济学之父」。他的母校格拉斯哥大学热烈举办「Smith Around the World讲座系列」等纪念活动,希望能加深大家对这位经济学之父的了解。

■经济学之父300岁冥诞,

学说影响后人深远

根据亚当史密斯的看法,交易可鼓励分工,提高生产力,并促进财富创造。古代居住在乡村里的居民大多是同一个宗族,那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生产主要是为了宗族内部的自给自足(production for use),没甚么交易,由于都是熟人,更无所谓的交易成本。

「生产是为了要交易」(production for exchange) 是亚当史密斯提出的远见,他主张专业生产,再透过「交易」,扩大经济规模,建构强且有力的供应链,分工合作,来增加整体经济的附加价值(即国富)。不过,随着快速工业化与都市化后,人口大量往都市迁移集中,都市里住的人几乎都是彼此不认识,陌生人间的交易成本当然相当高。

后来,随着欧美财产权制度的发明,加上单一市场经济的整合,大幅降低供应链个别环节之间的交易成本,促成陌生人间的分工合作,使得生产规模扩大,迅速累积财富。若以此尊称亚当史密斯为供应链鼻祖,实不为过。

但是,大家似乎不甚清楚他这伟大的创见,反而人云亦云,只记得他「自由放任」的主张,尤其是那浅显易懂的金句招牌:「一双看不见的手」。其实,亚当史密斯在厚厚的《国富论》这本书中只提到过一次,这双「看不见的手」是他用来形容当时英国与北美洲间的贸易,因风险极高,商人必须要耗费心力避险,无形中造福了本地经济。这金句早在莎士比亚的剧本中就已出现过,并非他首创。

在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下,亚当史密斯主张,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或少管理),在个人的理性与自利下的分工合作,透过「一双看不见的手」,自然促成整体经济的附加价值(即国富)及就业机会,福国利民。

■反思「自由放任」,

避免误入「公地悲剧」陷阱

不过,可能是世人只记得他那「一双看不见的手」的妙喻,而将亚当史密斯与「自由放任」画上等号,认为他主张个人自利与自由放任,保证一定会得到群体的福国利民。其实这可不一定,连亚当史密斯及其信徒们也没说这是牢不可破的定理。其实,他在其《国富论》里就曾举了60多个反例。

国际知名的生态学家加勒特.哈丁(Garrett Hardin)特别提醒世人「自由放任」导致「公地悲剧」(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警讯。记得十几年前台湾某重大选举将届,因选情紧绷,执政党的某交通部长临时宣布,为让中南部北漂的国人早日返家团圆,春节期间高速公路的过路费全免,瞬间高速公路变成没有管理的「公地」,结果造成大塞车,大家苦不堪言。后来就没有人敢再提高速公路假期过路费全免的主意,反而支持「高乘载管制」的严格规定。

另外,台湾的农政单位怕得罪农民,而让农民「自由放任」的去生产所导致的恶果也不遑多让,衍生出许多供需失调与产销失衡的后遗症。在面临气候变迁与全球农产品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生产力的提升当然刻不容缓,但我农政单位并没有严格的生产管理配套措施,不管是专业农或兼业农,也不管是小农或大农,都让农民自由放任的去生产。在齐头式的生产补贴或补助下,农民「一窝蜂」式的拚命生产,造成恶性竞争与供过于求,甚至「劣币驱逐良币」,市场崩盘,却回过头来又要政府出面补贴来收拾残局,造成更大的农损浪费。

值此亚当史密斯300岁冥诞之际,我们应借此机会好好回顾审视亚当史密斯的主张与贡献,导正一窝蜂式「自由放任」的民粹迷思,调整政府的相关配套措施,避免屡屡误入「公地悲剧」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