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不要再救我吗?」10岁病童揪心一问 医盼重视儿童表达权利

生病孩子医疗决定往往都掌握在家人手中,但孩子本身意见也应该被重视,住院示意图。(图/CFP)

记者洪巧蓝台北报导

「可不可以不要救我了。」一名先天性肾脏萎缩得长期洗肾的10岁孩童,因感染肠胃出血休克,反复进出加护病房普通病房,过程中感到心力交瘁的他,曾在查房医师耳边小声这样请求。但妈妈怎可能放弃,要求「全力救到底」,最后孩子在插管全身出血的情况下急救30分钟后仍无力回天,留下最不想见到画面。医师呼吁,应聆听孩子在医疗决定上的想法,才有机会做出对孩子最好的决定。

马偕儿童医院今(20)日举办「儿少自主与儿少保护研讨会」集聚医疗、法律社工、教育与政策界,从临床实务、法律遵从、国外经验国内实务运作等进行对话交流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条文中彰显儿童最佳利益、禁止歧视、儿童表意权利、生存及发展等四大原则台湾则在2014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施行法」然而在儿童医疗决定方面,儿童表意权仍落后欧美先进国家。

▲马偕儿童医院「儿少自主与儿少保护研讨会」,医务部主任邱南昌。(图/记者洪巧蓝摄)

马偕儿童医院医务部主任邱南昌表示,比较大的孩子面临治疗时,常有自己的想法且和父母不同,看起来会成为治疗困难,但其实并不是坏事。有些孩子经历长久病痛,对自己的病况家长有更深刻的了解。

具有律师身份的马偕儿童医院兼任主治医师张滨璿表示,国内儿童安宁概念尚浅,那名先天性肾脏萎缩的孩子7岁就面临洗肾,10岁因败血症并发肠胃出血入院之后就没有再出院过,只要肠胃一出血就休克,急救之后孩子又会清醒,不断反复进出加护病房与普通病房,孩子自己表达不想再被急救的意念,但妈妈护子心切要求「救到底」,最后在积极抢救之后仍离开人世

也曾经有新生儿坏死性肠胃炎,明明治疗以后有机会救活,妈妈却向医疗人员表达「不要再做了,你把人救回来,照顾的是我啊!」觉得无力负担照顾,拒绝医疗。

▲具有医师与律师双重身分的马偕儿童医院兼任主治医师张滨璿。(图/记者洪巧蓝摄)

张滨璿表示,在医疗面来说,治疗与不治疗都是一种「决定」。当孩子具有决定能力时,应该帮助他了解面临状况以及决定的理由,让孩子参与自己的医疗,并让他的意见占有一定角色。邱南昌认为,经过这样的过程,孩子较能配合后续的治疗,而家长可应理性并正视孩子的想法,共同参与治疗与肩负照顾的过程,才是保障儿少自主的精髓

张滨璿感叹,目前法规都未能要求父母对子女医疗应该优先考量「最佳利益」,较成熟的未成年人对自己的医疗意见也未能给予采纳的法定地位,甚至在今年初开始施行的《病人自主权利法》也排除了未成年人角色。

临床常见医疗人员迫于父母要求,选择与孩子意见相反或者较为痛苦的处置。其实,孩子不应再是父母的财产,「侵权的亲权」是国内目前最需面对与改善的难题

邱南昌建议,医院到家庭、社会对于孩子整体保护的观点,医疗人员以及照护体系可以透过理性的沟通与说明,扮演孩子与家长的桥梁,参与医疗决策共享(SDM)的过程。

张滨璿也认为,应该修改《医疗法》与《病主法》,让未成年人自我对医疗决定的意见更受重视,不再只有法定代理人说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