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的蓝白拖/连胜文「台北新观点」与现代媒体

Chris Fuchs (傅子羽)

台北市市长候选人连胜文7月27日在脸书上发表的「台北新观点短片,这一周以来,爱美食的台湾网友画面中那20几个高级便当发表过许多看法,话题性十足。但短片里老外们分享他们的台北观察记内容,仍有更多的细节可以值得拿起放大镜深入观察。

随着中国近年崛起,国外的民众(尤其西方人)对华人社会动态也愈来愈好奇。任何与中国相关的重点新闻,包含发生在台湾的318太阳花学运,都于短时内引起国际关注,直到国外媒体失去了报导的兴趣。连胜文团队这则短片或者任何能吸引外媒报导的新闻人物,只要话题内容能让不同文化的人更了解台北现况,都是值得肯定的。但被邀请参加座谈的那些外国人对台北或台湾整体的看法是否就能代言其他居住于台北的「外国人」呢?

无论是岛内的居民或国外的观察者,我们对某地的印象多半是由媒体塑造的。以加萨战火和俄国入侵乌克兰这两件事件为例,全世界的媒体都在报导,阅听者想法多少会因来自于哪一国家看哪一份报纸或哪一个电视台,而有不同立场驻地记者往往被外界赋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能快速掌握当地的状况,平实客观地报导。不过,理想与现实有时候差距很大。为什么呢?

为了减少开支,多半大媒体公司如今只会将记者派遣到相对大的城市(譬如,北京、伦敦,罗马等等)驻点,一旦有事件发生在驻点城市之外,这些记者可以先透过电话或电邮访问重要人物再撰写报导。而有的媒体公司还可引用合作媒体,如美联社路透社等通讯社的新闻报导。举例来说,路透社刊出的一篇有关330反服贸游行新闻报导,是人在北京负责主跑中国新闻的James Pomfret写的,而那时其他绝大多数报导学运的国际媒体记者们也不是驻点台湾。对媒体公司而言,这种做法是符合成本控制观点。

8月1日高雄气爆新闻也是另外一个例子。事发时,路透社引用了中国新华社报导写道,气爆地点在台湾的「首都」台北,而不是高雄。后来,路透社改正了报导。再过了一阵子,ABC News(美国广播公司)和《基督科学箴言》与《芝加哥论坛报》等不少西方媒体再进一步发表更深入的报导。但事实上,多半报导只来自于两位记者:Gladys Tsai (美联社)与Faith Hung (路透)。文章的角度都差不多、内容相似,外媒关心台湾新闻其实只是一个错觉。

太依赖非驻地记者报导的趋向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据前记者、现为专职作家Anjan Sundaram为7月27日《纽约时报》所写的社论,从前新闻工作者通常被派遣到某一个地方居住好几年,以便熟悉当地的情况、文化和居民。而现在是一名记者会负责报导20个国家的新闻。在文章里,他提及2005至200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当特约记者的经验表示,那时驻刚果的另外三名国外记者,其中有一位住在高级旅馆,另一位住在豪宅,都远离战场至少965公里。虽然他承认了他那时有点嫉妒他们,Sundaram还是硬着头皮决定和当地人民一起吃住,一起躲避敌人。也因此,他能以这些经验写出当地真实情况,给予西方读者很道地的报导,并且让几千哩外的读者懂得为何应该关心如此偏远之地。Sundaram下结论说:「…immersive reporting is essential if news is to serve its purpose and help us construct any real sense of the world.」(深入的报导才会让我们深入了解真实的世界)。

大多数西方人对中港台时事的认知有一定的限制。当然著名西方报刊和新闻网站如《纽约时报》、《经济学人》、《BBC》和《外交政策》会深入中港台的事件,分析它们在国际外交关系的重要性。然而,在生活节奏极快的步调下,多半会使用社群媒体的人,倒是宁愿看朋友经由社群媒体转发内容已简化的「懒人包」当作新闻报导 。过去两周,美国社群媒体疯转两篇针对华人的负面报导:第一篇是有关一位华人乘客7月底搭乘从北京到美国的班机时,航程中选择在机位上铺陈报纸让自己的小孩在其他乘客面前解决大号问题。第二篇是有关一名住在上海的老外摄影师在北京 IKEA分店拍摄中国人横躺于卖场里沙发上和床上沉睡而不是试睡的影像。

网路上留言版反映了有一大部分西方人对华人有着非常负面偏颇的印象。德州FOX 4 News新闻网站刊登机上小孩大便的摘要后,几十位网友在该网站的脸书评论 。其中,Kay Jenkins写道:「Chinese are disgusting people…」(中国人好恶心)Jeff Takin说:「If you’ve ever been to China, you can imagine the parents sitting there eating their nose pickings while the kid crapped in his seat…」(如果你曾经去中国,就会知道中国父母一边掏吃鼻屎、一边让小孩子在旁边大便)。而关于北京IKEA霸睡新闻,美国网友留下评论:「Nothing new ─ the Chinese often sleep at work too.」(这没有什么,中国人也常常边工作边打瞌睡);「Could be worse, they could be spitting or urinating in the stores.」(这还好吧,他们还有可能在店里面吐痰或尿尿)。经由网路上不同语言的网友翻译转载内容,部分西方人不经求证(也没有机会认识华人),积非成是累积非严格考证的消息作为他们对概括两岸三地华人社会的偏见。

我猜,出现于连胜文团队发表「台北新观点」这短片的外国人大概有收过朋友转发一些夸张的报导。我们也不清楚他们对中港台的印象在什么程度上被这些报导影响到。据了解,影片中的外侨由学生、商人、厨师组成,来自于十个不同的国家。然而,他们居住在台北多久、对台北了解多少、是否有资格代言全体住在台北的外侨,从影片中的内容来看,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提到的问题(空气污染、丑陋建筑、自由贸易区),不单是在东方国家,在不少西方国家也是常见热议的话题,居民会争论,媒体会报导。笔者试着透过脸书和连胜文发言人钱震宇联系找出更多的细节,但他尚未回应。一座城市市政建设当然永远有进步的空间,但是否一段剪辑过的影片就足以代表外人眼中在台北居住首要改善的要项,是值得再讨论。

「台北新观点」这短片点出了现代媒体最厉害却最危险之处:将复杂的社会简化成最容易看得懂的画面。「台北新观点」的故事主线不意外,也是台湾人已熟知的。讲流利英文,有「国际愿景」的东方政治人物倾听金发碧眼西方人,让我们看到官样化东西方国际交流过程。

印尼人学中文(图/翻摄自Youtube)

政治人物希望能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看法是迈向多元包容社会的第一步。在至少有176个不同语言通行的大城市纽约,市议员、州议员频繁举办座谈会,邀请居民(包括无投票权和不谙英语的居民在内)发表意见。甚至有时也会使用座谈会的方式拓展票源。就像一名白人政治人物进去黑人社区握手可作为短片中「多元化」的画面,同样的,东方政治人物和西方访客会面也会传达一样的讯息。我相信,如果连胜文短片有任何几位是从台北市4.4万,不论是印尼、越南、菲律宾或泰国劳工中随机参与便当座谈,分享他们的台北经验,这638元便当,不论是谁,会吃得更有价值。报导中国人在机舱位子上铺报纸让小孩大便及拍到那些「奇奇怪怪」的中国人在IKEA的沙发、床上睡觉的新闻,说穿了,其实和拍摄「台北新观点」的意图一模一样:在熟悉当地的驻地记者短缺情况下,真材实料的新闻已不多见。我们所见的新闻都是经包装过,为了加强我们都已有的刻板概念。既然如此,我不懂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台湾网友在YouTube上给予连团队影片「unlike」。也许是20几位老外吃着日式便当谈话画面看起来很突兀,和一般台湾人对老外的印象不一致。那么,请连胜文下次换个场景,邀请那些老外到酒吧喝调酒,谈时事吧。很好奇到时候台湾网友的反应会有所改变?

●作者Chris Fuchs (中文名:傅子羽)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硕士。现任纽约市一所高中汉语教师,专业翻译者;长期关注台湾议题,持续为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美国《世界周刊》及台湾《台北时报》等撰写文章。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