荖叶香肠不合法?绿委为传统食材请命 食药署研议今年修正指引

▲荖叶作为槟榔佐料被视为「绿金」,近年学界、民间社团纷纷发起实际行动「去污名化」,并利用荖叶香肠等料理推广传统食材。(合成图/翻摄自许展维脸书/警方提供)

记者吕晏慈/台北报导

端午节到来,有些民众会使用月桃叶包粽子,过去被列为「不得使用」的月桃终于在今年成为合法食材。不过你知道吗?同样属于传统食材,常被用来包槟榔的「荖叶」依旧被卫福部食药署列入「未确认安全不得使用清单」。去年便有厨师因贩售「荖叶香肠」,被开罚新台币6万元,对此,民进党立委陈培瑜、伍丽华积极关切此案,食药署也明确回应,今年将研议修正「非传统性食品原料申请作业指引」,减少对传统食材的限制。

荖叶作为槟榔佐料,被创造过「绿金」商机,学界与民间社团近年纷纷透过实际行动,希望让传统食材去污名化,例如慈济大学曾与在地民团合作制作荖叶面膜,发展新商机,也有餐饮业者融合荖叶制作创意料理,推出荖叶水饺、香肠甚至乳酪蛋糕,将传统食材作为行销宣传重点。

然而,去年却有一位屏东林姓厨师,因为贩售「荖叶香肠」被民众检举,最终因违反《食品安全卫生管理法》遭开罚6万元,引发地方舆论哗然。屏东县议员许展维便在县议会质询时批评,「如此认定,要如何顾及地方创生产业权益?」

该名厨师接受《ETtoday新闻云》访问时无奈地说,由于荖叶经常被与槟榔连结,给人一种不好的观感,所以他才想到,也许可以透过制作「荖叶香肠」,让更多人认识这种传统食材,「平常大家都在吃,根本不知道(不能用荖叶入菜)」。

该名厨师说,「现在不敢卖啦!卖荖叶香肠都赚不到6万元,还被罚了6万」。此外,由于他去年提出的诉愿已被驳回,已有计划提出行政诉讼,进一步寻求救济管道。

去年曾举行记者会关注传统食材议题的原民立委伍丽华受访指出,尽管食药署设立「食品原料整合查询平台」,说明「并非平台未载列品项即不得供为食品原料使用」,但对传统食材的认定方式应该更简单化,让普罗大众有食用经验的食材,都能够被纳入。

陈培瑜则表示,食药署应修正「非传统性食品原料申请作业指引」,将国内不同族群的食用传统及习俗文化等背景资讯纳入考量,此外,依照现行规定,业者若想使用未被确认安全的食品原料,需要填写问卷、附上相关佐证资料,但一般餐饮业者根本不具备足够调查能量,遑论负担科学研究的高昂经费。

对此,食药署应询说明,台湾因多元族群融合,不同饮食文化蓬勃发展,食药署规划于今年与农业部、原民会、客委会等相关部会共同合作,搜集了解国内不同饮食文化使用的食材,包含其食材来源、使用部位、传统饮食方式及食用历史经验等资讯;并将研议修正「非传统性食品原料申请作业指引」,以兼顾食品原料的食用安全性,并减少对各族群传统饮食文化食材发展的限制。

此外,长期关注民族植物食疗议题的台东大学公共与文化事务学系教授张育铨也建议,根据口述历史,台湾人食用荖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50至200年前,早已具备经年累月的食用经验,应该要有被理解、合理化的论述出现。

为了推动荖叶成为合法食材,张育铨分享,现阶段,农业部、台东区农业改良场、农粮署、农业药物试验所、台东大学等5个单位已共同合作,斥资超过450万元、耗时2年多,希望借由动物实验提供科学佐证资料,申请进行非传统性食品原料安全性评估,之后也会提出完整的评估报告。

▲去年选举期间,立委陈培瑜(左一)与伍丽华(左二)曾开记者会,关注守护传统食材的议题。(图/陈培瑜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