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沙病毒」与「狂犬病」差在哪? 一张图表报你知

▲「丽沙病毒」与「狂犬病」差在哪里?一张图表报你知。(图/疾管署提供)

记者严云岑台北报导

台南一名民众日前在安南区鹿耳门拾获一只东亚家蝠并送至农委会卫所,经检验发现其基因型与丽莎病毒株中的狂犬病毒相似度高达8成,疑似为新一型丽沙病毒。疾管署副署长庄人祥提醒,新型丽莎病毒症状致死率虽未知,但民众应避免未戴手套接触野生动物,今年7月后若曾接触蝙蝠者,也建议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达交叉保护作用。

防检局今(9)日上午指出,丽沙病毒非法定动物传染病,但有人畜共通风险,已通报疾病管制署共同防范。本案为首次于蝙蝠确诊丽沙病毒阳性案例,已请蝙蝠学会加强发现地点之伤亡蝙蝠采样及疫情调查,并呼吁民众不要接触野生动物,避免可能感染机会

疾管署表示,丽沙病毒共有14种基因型,主要可区分为三类基因亲缘群,狂犬病毒属第一类基因型丽莎病毒,分布地区遍布全球,虽然哺乳类都有机会成为宿主,但台湾检出阳性者,只有鼬獾、白鼻心2类,感染后潜伏期长达1-3个月不等,随后便出现呕吐、头痛、吞咽困难、肌肉痉挛脑炎症状,致死率极高,几乎100%会死亡。

▲验出新型丽沙病毒的东亚家蝠。(图/台北市蝙蝠保育学会提供)

丽莎病毒主要存在于蝙蝠、猫、犬、绵羊石貂等动物上,潜伏期短至4周,长至27个月,发病症状与狂犬病类似虽然罕见,但历年欧洲澳洲中亚非洲等地,仍有约13人不幸丧命。疾管署也为此做了一张比较表,让民众知道严重性

东亚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为台湾中低海拔地区分布最广的蝙蝠物种,为食虫性蝙蝠,主要栖息于树洞树皮裂缝建筑物中。畜卫所自2009年起即开始监测蝙蝠丽沙病毒,至今年10月止,共检测蝙蝠脑组织435件、血清109件,平均每年监测60余件,除本例外并未发现有丽沙病毒,疑似单一感染的个案

目前5名接触过该蝙蝠的民众,皆未有感染症状传出,但防检局仍提醒,民众应避免接触蝙蝠以保障安全。疾管署也表示,预防狂犬病或丽沙病毒的最好方法,就是避免接触野生动物,若不慎被抓咬,也要立刻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就医,由医师评估是否接种5剂(第0天,及第3、7、14、28天)狂犬病疫苗

为了因应新病毒出现,疾管署也为此修改了「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接种适用对象,如不慎遭蝙蝠抓咬伤,或沾到蝙蝠唾液的民众,也可在医师评估下接种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以达交叉保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