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专栏-陈寅恪女儿访台圆梦

经过数十年的盼望与期待,史学大师陈寅恪的三个女儿左图为一九五一陈寅恪全家福,摘自网路

经过数十年的盼望与期待,史学大师陈寅恪的三个女儿(图为一九五一陈寅恪全家福,摘自网路)终于实现了访问台湾的愿望,但她们已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了,而且她们最想见到的姑姑陈新午姑丈俞大维亦早已作古,连小时候常和她们玩在一起的俞大维的次子俞方济也不在了。

三月十日那天,陈家三姊妹分别从三个不同住地飞到桃园机场会合。八十四岁的大姊陈流求自成都起飞,八十二岁的二姊陈小彭来自香港,七十六岁的小妹陈美延则从广州飞来。她们在台北驻足八天,主要行程都是由蒋经国纪念图书馆筹备处主任、俞大维的义女林光美陪同;她们想要拜访的父执辈亲友全已物故,因此她们只能到台大傅园南港胡适墓园新竹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墓园献花致敬,她们也向董作宾墓和徐高阮墓敬礼。

由于当年陈寅恪与清华关系最深,亦最爱清华,和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同为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而陈流求放弃就读清华,改念上海医学院,亦系受到梅贻琦的影响。三姊妹乃决定到台湾的第一个行程是拜访新竹清华大学,到梅园致敬。清华校长陈力俊为了接待陈寅恪的三个女儿,特别细读了她们合著的《也同欢乐也同愁》。陈力俊是物理学家,当了新竹清华校长以后,非常重视清华的人文学风以及与老清华的历史联系和文化传承。中研院副院长王泛森史语所黄进兴亦都和陈家三姊妹畅叙陈寅恪与中研院史语所的密切关系。着有陈寅恪和章太炎学术传记的史学家汪荣祖曾和三姊妹餐叙。

陈家三姊妹刻意到俞大维夫妇当年住过的温州街和新生南路一段寓所外面凭吊,但她们却找不到外曾祖父、最后一任台湾巡抚唐景崧的故居或纪念馆。陈寅恪和胡适的学术思想及文化取向完全不同,但在抗战胜利复员后,北大校长胡适获悉陈家经济困难,寒冬季节无钱买煤,于是商定由陈寅恪把珍贵的一批典籍卖给北大,胡适以美金支付,而不用法币,因法币不值钱,瞬间贬值。此次三姊妹亦参观了胡适纪念馆和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陈寅恪夫妇当年和近代中国体育前辈郝更生、高梓夫妇很熟,陈氏的妻子唐筼和高梓曾经是上海女青年会体育学院同学。高梓曾任新竹师范附小校长,后在板桥主持教师研习会

去年十月十八日,陈流求和陈美延曾由厦门到金门拜谒俞大维纪念馆,实现了多年的心愿。陈流求说:「父亲在哈佛大学,交往最最亲密的是表弟俞大维…俞大维比父亲寅恪小七岁有余。」他们后来又在德国柏林大学同学。当年陈流求和陈小彭就读南京金陵女大附中高中,平时住校,周末即回俞大维家。俞大维夫妇有三个儿子(幼子小济现居华府),没有女儿,把陈家三姊妹视同女儿,俞大维晚年常想念她们。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中旬,北平已成围城,当时担任交通部长的俞大维带口信给陈寅恪,要他们一家随同接运胡适等学人专机飞离北平。十二月十五日,陈寅恪一家和胡适夫妇从南苑机场起飞,飞至南京明故宫机场。

陈寅恪一家为什么没有撤离大陆,近几年已有不少学者和民间史家讨论这个问题。陈流求回忆说:「(一九四九)旧历年刚过,九姑夫妇(即俞大维夫妇)从上海飞往广州,流求到机场送别。在广州,父亲与姑父母经常见面、深谈。这是他们兄妹、表兄弟一生最后的聚会。姑父决定离开大陆,而父亲留在广州的心意已定,两人在穗(广州的简称)也曾多次分析局势,详谈各人行止、今后考虑。…他们在美国待了一段时间,后往台湾,从此音讯阻隔。」俞大维先做驻美大使顾维钧的助理,负责军事采购,后返台当了十年国防部长。

因政治对立而造成亲人分离数十载以至永别的现象,在未来的中国历史上也许不会再发生了。二、三十年来,「陈寅恪研究」成为大陆的一门显学,无数的年轻人深受陈氏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影响。陈家三姊妹的台湾之行,落实她们对一九四九年以后来台父执辈的追怀心愿,也为海峡两岸的开放交流写下美丽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