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予晞面交「梦幻逸品」感动!老教授卖掉珍藏相机原因有洋葱

▲林予晞发行个人第二本摄影集。(图/TVBS提供)

文、图/林予晞

摘自/有鹿文化出版《游目 Nomadic Eyes》

我不算是追器材类型,但即便如此,人生中还是有一两次为了逸品而疯狂的时候。

市面上较为普及的135底片用了将近十年,我在操作上终是有点把握,也学会冲洗底片,这个时期我开始鼓起勇气正式接触成本昂贵的120底片。

▲林予晞摄影集《游目 Nomadic Eyes》中收录作品。(图/林予晞/有鹿文化提供)

我们用实例来具象化「昂贵」这个抽象概念:以6x6的画幅来说,120底片拍一张照片粗估是将近135底片四张组起来的大小,一卷底片只能拍十二张。

在每张照片成本提高快四倍的情况下,摄影时自然会比较用心,跟135mm街拍的节奏完全不同。为了减少浪费底片的机会,我日以继夜地爬文、看照片、做功课,希望能找到一台有内建测光机种,期望在自动测光的帮助之下,我可以拍好拍满那珍贵的十二张底片。

茫茫机海里,拍得出时光感的旧相机常常没有内建测光;有测光的,画面看起来又太完美;美感与技术两者兼具的,经常动辄三公斤左右,根本难以带出门拍摄,或是价格昂贵到难以下手;正当我怀疑心目中的120相机是否根本不存在于这世上时,我在某拍卖网站上看到一位中坜卖家手上竟然有一台在台湾数量稀少、几乎没有人出让、刚好与我心中条件相符的中片幅相机,配件齐全,还有两颗镜头全部不到五万多。我清点了一下手上的相机,大概卖掉两三台可以抵这一台,于是我狠下心,没有议价,即刻下单

卖家说这些配备比较脆弱,可能要相约在中坜大学当面交易,我爽快答应,几天后找了朋友陪我驱车迎接那得来不易的相机。

▲林予晞摄影集《游目 Nomadic Eyes》。(图/林予晞/有鹿文化提供)

一驶进该大学便感觉到浓浓的学术气氛,我在理学院旁的公共区域等待卖家,环顾四周,我想可能是跟我差不多大的理学院学生吧。不一会卖家出现了,是位约六十几岁的斯文先生小心翼翼地捧着相机登场,原来是理科教授。他见到我也迟疑了一下,便不好意思地表达,因为都是打字,他本以为是男生跟他买相机。

我们彼此很客气地坐下,他戴起手套,小心地打开盒子,拿出他列印的英文说明书,一页页跟我解释使用方式。「不好意思,只有英文的说明,但我想会想使用120相机,英文应该也会看得懂。」教授如此说道,我一时间还想不清两者的关联,不过又觉得满有道理,真不愧是前辈

听完解说,完成交易,我抱着相机,离开前忍不住询问,拍卖页面上那大量的相机与器材都是他收购来的吗?「喔,那都是我自己使用的相机。」

▲林予晞摄影集《游目 Nomadic Eyes》。(图/林予晞/有鹿文化提供)

「那您为什么要全部卖出呢?」教授突然透露出一丝感慨,眼神看向远处说:「人到某个年纪之后,会开始想把自己拥有的交给别人,我的孩子不像我这样爱摄影,我想,与其让他们在我身后随意出清,倒不如现在让我亲手把相机交给愿意珍惜它们的人。」讲完这些话,教授像是从某个思绪回到现实,客气地与我道别后便离去。

那是一次再奇幻不过的经验,有点忧伤却又充满希望。相机幻化成智慧隐喻,一位老者将他探索一生的知识精华交给了毛躁如我这样的后辈

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也有能力拥有一点智慧,传承给愿意珍惜的来者老师谢谢您把如此爱护的相机交给我,我一定不会枉费您的用心,好好珍惜它。

★本文摘自有鹿文化出版《游目 Nomadic Eyes》,作者林予晞。「面对众多无法一一回复、朝自己打来的声音,摄影是我找到平静的方式。我拍摄的画面,诉说了很多心里话。这些话语体内令人纠结难受,以摄影的方式表达出来。每次的快门都是再多认识自己一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