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港观盘-陆股新经济续涨、旧经济补涨可期
从宏观数据来看,投资端,房地产与基础建设投资于6月份分别成长6%以及8%,推动固定资产投资成长。从专项债的投入金额以及运用领域来看,虽然雨季可能影响部分建设速度,但是后续基础建设可望维持两位数成长性。消费端来看,5月份消费衰退缩小到2%,主要因为纺织品,汽车以及家电相关需求的推动。因为618京东电商销售数据不错,6月前三周的汽车销售也有两位数的成长,消费以及投资发力,有助于中国第二季GDP增速恢复正成长。
从政策端来看,指数编制以及创业板注册制度为主要利多。第一点,过去十年以来,中国无论GDP或是企业获利均有倍数成长,但是上证指数多数时间位于3,000点上下500点波动,除了因为一段时间的资金吃紧导致股市被De Rating外,另外就是上证指数的编制并未充分反映实际的产业市值组成。
如上证指数里面金融产业占比约在30%多,但是金融产业市值占比已经降低到20%左右。因此科创板部分个股纳入上证指数,均有利于上证指数更能反映实际GDP或是企业获利的表现。此外,创业板注册制度实施,包含放宽上市条件以及涨跌幅同科创板,均显示主管机关的监管程度的降低,有利于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的改善。
再从资金面来看,6月份深沪港通北上买超人民币(下同)527亿元,即使没有MSCI等调高权重的利多,外资持续加码中国,7月以来更是每天净流入,短短五个交易日已净流入549.58亿元,也使得2020年以来北上资金净流入1,731.09亿元。外资的流入也显示出对于中国疫情控制以及经济恢复的信心,目前整体两融金额占成交市值约10%,相对于2015年当时场外配资等因素让两融金额占成交市值比重超过20%相比,目前散户情绪相对可控。
展望未来,成长类股急涨后,加上机构持股集中,市场担心是否会有科技抱团瓦解的现象发生?若从创业板近期的产业市值分布,医药、电子以及计算机产值比重分别为32%、15%、11%,由于中国医药产业进入创新药周期,加上医药企业受惠于疫情防控以及即将实施的DRGS(医疗保障疾病诊断分组)带来的国产化商机,5G基站建设高峰将于2022年出现,显示上述产业的获利年成长性持续成长,科技抱团瓦解的现象短期就不容易发生。
只是2020年以来成长股累计涨幅已大,进入7月份大金融类股领涨,其中以券商产业领涨,主要反映中国注册制度开始实施后,直接融资比重提高,加上近期成交量大幅增加有助于券商获利改善,产业轮动有助于指数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