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预付卡陷阱多 8成踩过地雷

乌鲁木齐发廊内,美发师在为少女理发。(中新社资料照片

香港美容展,吸引民众参观。(中新社资料照片)

美容师在进行植睫毛作业。(新华社资料照片)

计划面:林志钰

大陆用户使用预付卡常见问题

在大陆,不少人会购买「先充值,后消费」的预付卡当作礼物或自用,这种预付费形式购物消费卡在各个行业都屡见不鲜。然而,关于预付卡的各种「套路时有发生。近期,融360针对预付卡消费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86.05%的调查对象表示,办卡主要是因为有折扣优惠或充值有赠额,但也有超过8成消费者用卡过程中曾经踩过坑。

调查显示,有55.81%的消费者曾办理商场超市卡,紧随其后的则是51.74%的消费者办理过美容美发卡,蛋糕店也是发卡大户,有36.05%的消费者办过,有32.56%的消费者办过娱乐类卡(包括:KTV、电影院等)。

预付式消费成重灾区

这些名目繁多的预付类购物消费卡引发不少消费纠纷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可以看出,预付式消费已成维权重灾区,经营者卷款跑路等违法行为大有蔓延之势。北京12315中心资料也指出,2017年市工商局共登记相关投诉1791件。

融360日前发布的购物消费卡调查问卷显示,在购物消费卡使用过程中,踩过坑的人群占比高达80.23%。其中,使用者最常遭遇的主要问题包括余额不能取现、商家跑路、过期无法使用又不退款、服务缩水、丢失不给补办、承诺优惠没兑现等。

融360的调查问卷还显示,在购物卡消费中,踩坑最多的是美容美发行业,占比61.59%,远超其他种类预付型购物消费卡。

然而,在遭遇购物消费卡的种种陷阱不公之后,大多数人却选择了忍气吞声,自认倒楣。调查显示,在购物卡消费踩坑后,选择自认倒楣的人群过半,占比59.42%。有人坦言,维权也没什么用,浪费时间

发卡机构成本暴利

业内人士爆料称,这种预付卡对于发卡机构来讲,可以算是一门零成本暴利的生意。这种购物卡大家一般不会立即消费,或者说不会马上把卡里的钱刷干净,一般都得6至12个月,有的时候会更长,但是卡里的钱其实是已经完成了充值,所以在消费者把卡的里的钱用光之前,这些钱都是在发卡机构的帐户上面,而这些钱都是可以用来买理财产品产生利息的。

此外,还有那些默认不退回的余额,以及遗失或者过期后无法消费的钱,更是完完全全地落入了商家的口袋,帮他们创造更多的收益。更别提那些卷款跑路的商家,有多大的利益驱使了!

实际上,大陆商务部规定单张记名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人民币,下同),单张不记名卡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记名卡不得设有效期,不记名卡有效期不得少于3年。

对此,有律师提醒消费者,若个人消费需要办理预付卡,建议预付金额在2000元以内,同时,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服务约定一定要落实到书面合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