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贝格郑赟:自动驾驶的全球发展趋势

7月1日—2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2021第四届全球自动驾驶论坛” 于上海隆重召开。本次论坛主要聚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如自动驾驶感知、智能驾驶域控制器芯片、计算平台、无人驾驶不同的落地场景话题展开讨论,以促进自动驾驶相关技术进一步发展、完善。下面是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在本次大会上的发言。

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汽车行业中心负责人郑赟

各位早上好,非常荣幸能够收到盖世汽车邀请,借助这个场合和各位业界朋友做一些交流,今天围绕自动驾驶的主题跟各位做一些分享和交流。

罗兰贝格是一家来自于德国顶级战略咨询公司,1967年由罗兰贝格先生在德国创立,目前我们在全球35个国家,52个办事处,有将近2500名全职咨询顾问。

2017年开始我们推出了市场持续跟踪颠覆性趋势工具,我们把它称为ADR(汽车行业颠覆性指数)。这套工具,我个人觉得是非常有价值,从2017年1月开始每半年在全球范围之内体系性工作,对趋势的发展和对未来研判有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价值作用。

它主要分为五个维度

1、消费者偏好。行业进行巨大变化的时候,你在哪个时间节点触动消费者的转化这是所有商业模式基础。从2015年开始新能源车概念引入市场,直到2018,2019,2020年稳定进入到百万级的体量,今年有机会突破200万辆,如果在一年或一年半之前大家探讨新能源车渗透率,认为2025年20%还是有点困难的目标,但是当下消费者触及转化之后,这个目标会提前。

2、相关的法律法规。这里会有详细的维度支撑,例如法律法规一级维度的研判。

3、新技术。我们是围绕着颠覆性的话题来探讨的,这里面一定会碰到未来颠覆性趋势,比如说自动驾驶,全产业链,全价值链数字化的赋能,电气化,移动出行。在这些不同话题之下,我们试着把这个视角尽量覆盖完整。

4、基础设施。如果我们讨论自动驾驶,不管是场景化自动驾驶,还是完全无人的自动驾驶,从技术维度,商业模式维度,法规的维度,围绕基础设施话题需要进行一定的展开。

5、行业动态。第五个维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颠覆性话题,尤其是最具有颠覆性的自动驾驶这个点来说是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生态合作伙伴的大环境,它才能够互相滚动着把这个颠覆性趋势往前推进。

这么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颠覆性趋势的追踪工具,罗兰贝格内部之前把它作为有非常重要战略意义的工具进行使用。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稍微转变了一下思路,像这样一套工具是有必要,也有价值开放给主机厂客户,开放给零部件公司,也包括围绕着自动驾驶,甚至超过汽车金融这样诸多的客户群体进行全开放的操作,也欢迎大家跟我们一块进行探讨。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之前在讨论颠覆性趋势的时候,我们拿2017年1月在全球范围内做得ADR指数和相较2021年6月份第9个版本比较,可以看到过去四年的变化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自动驾驶相关的领域。主要的变化有:第一,非常稳定的消费者偏好,但是略有下降的好奇心。第二,持续出台并鼓励落地的政策法规。第三,高速发展且快速商业化的技术演进。第四,加大投入且逐步明确方向的基础设施。第五,愈发明晰的商业模式,但仍需要持续探索的生态合作环境。这是我们过去几年跟踪市场得到的一些总结性的评语。

今天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个探讨:第一个是自动驾驶整体演进趋势。第二个是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速。第三个是消费者自动驾驶偏好演变。

自动驾驶整体演进趋势,经过过去十年的发展,从资本端,产业端,消费者,大家承认它是汽车产业未来三十年重量级的颠覆性转型,这个大家没有异议。同时对于未来发展节奏也已经形成共识,同时整个商业化落地道路在稳定的铺开。

在2018年的时候,中国市场对自动驾驶整体投资和相应的金额到了峰值,2019年经过一定回归之后,2020和2021年又有了比较持续的发展。应该过去发展和经历让自动驾驶产业链的玩家一方面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越来越脚踏实地,大家越来越关注商业化具体的变现模式探讨,同时在自动驾驶具像应用端大家越来越实际

目前自动驾驶的竞争从技术研究已经进入到不同场景的产品化阶段,在自动驾驶落地节奏上还是围绕着场景化展开。整个核心驱动要素从技术,商业,政策,三个方面来进行持续的推动。右图横轴是整个场景落地时间,纵轴是渗透率,这里面已经有非常多出色的企业,包括滴滴,华为,Pony,这些非常优秀企业在自动驾驶应用场景进行相应的深入研究。

在基础设施和法规以及生态伙伴的准备程度还没有完全到位的前提之下,中国的自动驾驶一定是渐进式,场景化的应用。尤其对于C端消费者的转化它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如果五年前或十年前有一台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送你去机场,大家说愿意。但是当下有这样一个能力的车放在你面前的时候,大家开始有顾虑,它的安全性如何?能不能准时到?是不是找一个靠谱熟悉的朋友送我过去更快?所以在C端应用需要各个玩家花一些大力气。

目前我们看到自动驾驶企业,在乘用车商用车领域都已经有了实际落地场景应用,也开始进入到商业化道路;尤其是在疫情冲击之下,加速了部分场景的落地速度和整体运营的优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自动驾驶相关的政策一方面逐步开放,同时支持商业化落地。两周之前德国通过了关于自动驾驶在道路上进行更加深入尝试和未来商业化的法规。这里面有很多细节,我们关注到最近德国和美国法规里都明确要求这些玩家不能向他的客户收取费用,这是产业链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克服的困难。

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滞后,但是今年政府整体政策引导步伐和节奏是非常快的。在中央政府层面和各地政府层面对于自动驾驶商业化、场景化落地政策支持正在快速的跟上。应该说整体发展趋势是顶层设计在被加强,同时地方在强化政策供给,企业在打造场景共赢。

路线选择方面,基础建设快速被推动,包括5G基站、物联网、智能交通的基础设施,应该说新基建在推动车路协同发展。同时在产业发展视角上,我们认为车路协同也是更为有益的选择。在最新SAE自动驾驶全球分级标准当中增加了远程驾驶相关定义,这也是比较正向的对于自动驾驶方向的确认。

第二个探讨一下自动驾驶商业化进程加速的课题。应该说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愈发清晰,产业化玩家的定位就更为确定,但是在关键技术上的生态合作存在不确定性,这是大家持续探讨的。

技术路线的演进方向是清晰的,向商业化迈进的步骤也是明确的,不管是整车,还是自动驾驶公司,都是在结合自身优势在明确并且坚定的推进他们的发展路线。在产业链玩家生态合作模式方面,我们认为还是需要有一定的求同存异。

整车电子架构应该说配合着或者叠加着其他关键技术维度,包括激光雷达及毫米波雷达,高清地图,这些不同技术已经跨越了技术期望的膨胀期向务实和商业化阶段演化。

这里面不同的企业在技术发展过程当中一定是结合自身趋势明确发展路线,整车企业更多还是消费渐进式发展,以具像提升用户实际用车感受为现阶段的中心,对于大家来说智能座舱,场景化自动驾驶,非常具像的场景比如说泊车,这些功能把它做精做透做到位,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标。

另外很多自动驾驶公司围绕特定场景自动驾驶作为起点,并且为未来的持续演变和发展而努力。在这个过程当中,一级供应商,主机厂,现在也加入自动驾驶公司、芯片公司在内的二级供应商,也出现了像交通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跨界的玩家,应该在这个历史阶段还没有找到最为舒适的行业位置。在当下围绕着出行载体,出行辅助,出行服务,这些不同视角,大家目前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但是围绕着大家对于自动驾驶方向的研判是需要在各自定位方面进行进一步稳固和确认。

第三是消费者自动驾驶偏好演变。如果拿全球颠覆性指数调研和第九个版本相比较,差异巨大,这里我挑了2019年第六个版本和2020年第八个版本做一个差别对比。我们问的问题也比较简单,如果无人驾驶出租车开始运营了,你会使用这项服务吗?在中国2019年大概有82%的消费者愿意,到2020年有87%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无人驾驶出租车体验他们的服务。相较于发达市场来说比例就降的比较厉害,北美2019年是27%的用户,2020年这个数字慢慢上升到43%,这里面有大家对于车辆使用习惯,基础建设和政策法规各方面的差异所导致。

第二张图相对来说信息内容稍许多一些。如果我们问这些不愿意使用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消费者原因,基本上聚焦在技术,车辆控制两大因素。从图式来看,在美国、中国、印度、日本、西欧、新加坡、韩国这些市场已经完全可以被充分提供前提之下,你是否还需要拥有一辆车辆?可以看到中国、印度、美国的消费者还是希望能够购买一辆自己的汽车。一旦无人出租车投入运营之后可以看到使用的比例,中国市场是非常有意思的市场,这也确认了我们之前提过的一个观点,中国市场在2030年之前一定是1+X,就是你自己拥有一辆车,同时还有其他出行场景被其他方式所替代,也就是说主机厂完全被移动出行公司所替代成为他们代工厂时间轴是会比较长。

消费者对新的服务接受度、兴趣程度在中国市场是非常容易被创造的,但后续其他隐性顾虑需要所有玩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