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7传美国下市问题出在哪? 专家分析给你听

▲M17 Entertainment将延后股票初次上市(IPO),引发市场高度关注。▼(图/翻拍自 NYSE)

记者林淑慧/台北报导

M17 Entertainment昨(13)日惊传可能在美下市,长期关注新创产业的立委余宛如表示,M17花了1亿元成本买到国际经验,凸显台湾金融体系长期与国际脱节,也不利新创产业在国内募资问题;她并提醒,未来新创公司在股票初次上市(IPO)的规划上必须更加谨慎。

M17在美国纽约证交所7日风光上市,但挂牌四天无交易,市场传言将撤件转赴其他市场挂牌,但执行长潘杰贤在内部信件表示,M17将延后股票初次上市(IPO),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对于M17成为「纽交所最短命上市企业」,国内承销商法人分析,依据美国IPO的顺序,在敲钟后即进入交割股阶段投资人在其递交的圈单价格范围内要交割,除非最后定价不在圈单范围内,或是公司营运突发重大变化

法人说,通常在敲钟前数小时会公布定价,而在敲钟那一刻,投资人才知道自己获配多少,M17所要的估值为1亿美元,而敲钟后没交易的原因,可能出在投资人对定价有疑虑,不愿意交割股款。

立委余宛如分析,M17在国内募资不易,所以转向赴美上市,但募资金额为1亿元,对国际级的承销商来说量体太小,因此让缺乏国际资本市场操作经验的承销商代操,而影响了上市脚步

「M17花了1亿元的成本,买到要找国际级投行承销的经验,」余宛如说,台湾金融体系长期与国际资本市场脱节,在创投、承销商及新创产业的筹资连结度不够强,承作国际级IPO案子的经验也不足,导致发生敲钟后钱却没到位的问题。

M17个案会否影响未来新创产业IPO之路?余宛如表示,M17让新创公司学到赴美国证交所或那斯达克上市,应选择国际级的承销商及投行承作,新创公司对于IPO上市的态度及规划,都应该更为谨慎。

台裔歌手黄立成的直播平台17 Media和新加坡新创Paktor(手机交友服务拍拖)去年合并成立M17 Entertainment,并在今年五月初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申请在NYSE发行美国存托股票(ADS)首次上市。不过,M17原预计以每股10至12美元挂牌、募资金额为1.15亿美元,后来以每股8美元挂牌,募资金额也缩水30%仅601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