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毒性強 高溫殺不死怎麼辦? 一招關鍵預防

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提供

宝林茶室食物中毒案件已有重大发现,两名死者(40岁男以及66岁男)解剖后,验出罕见的「米酵菌酸」,也是台湾首见。事件疑云从环境污染到怀疑「仙人掌杆菌」酿祸,经检警对死者进行相验,卫福部晚间于3月28日晚间公布重大发现。

究竟米酵菌酸如何产生?民众担心不敢再外食,甚至食用米制品。卫福部提出米酵菌酸这种毒素的特性,这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所产生的一种强烈呼吸毒素,患者会有呕吐、腹泻、盗汗等症状,严重会造成肝、肾等重要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米酵菌酸另一个特色是「加热杀不死」,不会因为洗涤或烹饪而破坏毒性,预防方式只有一个:不要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淀粉发酵食品。

卫福部列出民众对于米酵菌酸的4大QA,进行中毒卫教宣传,包括米酵菌酸是如何产生?对人体的健康影响?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己?以及过去相关的中毒事件。

摄氏温度22到33度以及PH值为7的中性环境中,最容易孳生唐菖蒲伯克氏菌,并产生米酵菌酸毒素;唐菖蒲伯克氏菌喜爱在富含脂肪酸食物繁殖,特别是椰子和玉米。

米酵菌酸毒性十分猛烈,入侵体内会影响神经、肝脏、肾脏、消化系统,引起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全身无力等症状;重症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不清、肝肾器官衰竭。

米酵菌酸耐热且冲洗不去,但它有一个特性,就是易在PH值7的中性环境下滋生,所以要注意食物保存环境,也不要食用长期存放于不当环境的淀粉发酵食品。

卫福部整理历来的米酵菌酸相关食品中毒案件,印尼曾在1985年因食用发酵椰子浆制成的传统食品而导致多人中毒;2015年非洲莫三比克引用栗酒及2020年中国黑龙江食用玉米发酵面食,都造成民众伤亡。

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提供

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提供

图/卫生福利部食品药物管理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