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两岸小白」 陆「惠台礼包」增磁吸效应
▲(右至左)大陆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国台办主任刘结一与福建台青交流。(图/记者曾俊豪摄)
第十届海峡论坛开幕大会上,福建省委书记于伟国端出「惠台66条」的政策大礼包,相关细则也在会后出炉。当中特别提到,鼓励台青登陆实习,不低于15天者,承接企业可享每人5000元人民币补助(约台币2.3万)。对此,在当地创业多年的台青分析,大陆对台政策瞄准「两岸小白」,也就是「未到过大陆的青年」,在政策支持下,未来「磁吸效应」将更加明显。
「跨岸信息科技厦门有限公司」创始人曾信轩原本是台湾科技业外派大陆的员工,2015年他辞职到大陆创业,从事两岸跨境电商。他在接受ETtoday 新闻云采访时提到,到厦门创业三年多的时间,已经感受大陆对台政策的转变。
曾信轩表示,到厦门创业时,适逢大陆推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当时惠台政策主要目标是「创业台青」,但两年多过去,许多想「赚大陆政策红利」的人已经被淘汰,自己则是熬过创业的艰苦历程,公司到今年才站稳脚步。
他表示,单就创业补助,大陆官方为了「去芜存菁」,相关政策一步步紧缩,申请补助条件变的严苛。像是今年在厦门,已经打算审查出入境纪录,要在当地「待满固定天数」,避免有心人士「骗红利」、「赚补贴」。
▲厦门创业台青曾信轩 。(图/受访者提供)
福建的「惠台66条」包含「扩大闽台合作」、「支持台胞在闽实习就业创业」、「深化闽台文化」、「方便台胞在闽安居乐业」四大重点,其中「支持台胞在闽实习就业创业」最受到关注。
根据细则内容,未来持有台湾会计、规划、建筑、咨询、金融、医疗、旅游等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证书者,将可在福建自贸区开展业务。针对到福建的博士、硕士和大学毕业生,也将给予30万、20万、10万元人民币不等的补助,加上补助企业、鼓励台青登陆实习。
曾信轩表示,未来「台青登陆的比重肯定越来越高」,但「磁吸效应」的产生有拉力也有推力。像是今年二月,大陆官方公布惠台31条后,各省市纷纷加码,从「上海惠台55条」、「厦门惠台60条」到「福建惠台66条」,就某种层面来讲,都是吸引台青登陆的「拉力」。
至于推力,则是台湾内部问题,经济长期疲软,导致台湾年轻一代对未来感到无力,像是高科技人才、教职人员乃至于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多人愿意到大陆挑战。
针对大陆官方不断祭出「惠台大礼包」,进一步强化、细化,陆委会则重申,台湾的核心优势是自由民主法治开放的社会,真正的人才留在类似的环境才能发挥潜能。也呼吁国人到对岸就读或创业、就业,必须审慎评估相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