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台习俗像 祭祖围炉守岁

福建漳州有互赠水仙花贺新春习俗寓意是送出新春的祝福。图为水仙雕艺盆景孔雀开屏」。(新华社资料照片

闽、粤两省过年习俗非常类似,包括贴春联、除夕围炉、祭拜祖先、领红包等。图为1月21日,福建村民灯笼、贴春联。(新华社)

族人在初二时会到邻近各村向汉族人家地租糕饼糖果),收越多表示运气越好。图为2013安徽畬乡「三月三」歌会。(新华社资料照片)

春节为全球华人共同欢庆传统节日,和台湾有着颇深渊源的闽、粤两省过年习俗非常类似,包括贴春联、除夕围炉、祭拜祖先、领红包、守岁放鞭炮等;就连年菜也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别在大年初三清早到厦门友人家拜访,会被视为不礼貌行为。

闽南地区于明、清时期常年遭倭寇侵扰,明朝嘉靖年间,海上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趁着某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倭寇趁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城内军民伤亡惨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慰亡灵,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的农历正月初三,厦门居民把此日做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因此有句谚语:「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如在初三访友则会被视为打扰休息,是不敬的行为。

福建莆田因相同原因,为了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做大岁」(莆田仙游则是在初五「做大岁」)。并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示对死难亲人的哀悼。

互赠水仙 送来好运

在福建漳州,有互赠水仙花贺新春的习俗,其寓意是向亲朋好友送去新春的祝福,相互祝贺吉祥万事如水仙花盛开」。漳州南靖人简翠屏即表示,「外地人春节到漳州访友时不妨带上一束水仙花,主人会特别准备意外的惊喜。」

此外,福建地区的少数民族畬族人在初二时会穿着民族服装,到邻近各村向汉族人家「收地租」(糕饼糖果),收的越多表示这年运气越好;汉族也乐意给,图个好兆头,过一个皆大欢喜的好年。

闽拜天公 必备甜年糕

按福建传统,农历12月24日送灶君之后就不杀生,所以正月要食用肉类就得在这之前准备。家中妇女把杀好的鸡和猪吊在天花板上,等晾干后炖熟,放在瓮内用酒及多种配料腌制。

和台湾相似,福建人团圆饭前都要先拜天公,马蹄和甜的年糕为福建必出现的祭祀食品,此外长寿面、红糟鸡、福州鱼丸和肉燕等,也是一定会出现在团圆饭桌佳肴

福建另有个有趣的年俗,吃过团圆饭后,父母都会先用卫生纸小孩擦嘴,意思是童言无忌,若小孩说错了什么话,希望神明不会怪罪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