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刻板新闻与琐事新闻

题目中的两个名词都算是我的「发明」。关于「刻板新闻」,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名闻天下,各个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也都如法炮制,看一看这节目就可以知道了。

新闻编排数十年如一日

这类节目的内容和编排,数十年如一日ˍˍ先是有领导参加的重大活动,然后是取得的先进人物事例,再往后是文化体育新闻,最后才是贪官矿难类负面新闻。如果有国际新闻,是在国内新闻全部播完之后。这种刻板编排,有时不惜违背新闻报导规律,比如某国发生地震且有重大伤亡,那么节目开始会播出国家领导人致该国领导人的慰问电,而最后才播出有关地震的详情。

这时因果关系已不重要,先后次序完全颠倒。如此刻板地编排,送一个「刻板新闻」的称号正合适吧?不只电视新闻是这个样子,报纸广播等其他媒体报导新闻时也都是如此。头条次条严格区分,孰先孰后马虎不得,甚至连措辞也趋于大同。

琐事新闻」的出现,则打破「刻板新闻」一统天下的局面,主要得益于近几年中国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很多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照例播「刻板新闻」,其他频道新闻就有一些变化,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形式也变得多样。当然,这类新闻主要是生活中五花八门的琐事:流浪弱智儿被好心人收养;儿童不慎掉入深井众人施救;老人子女众多却无人赡养;某农民发现一罕见动物不知其名……。

但这样的新闻看得多了,也会感到厌倦,因为这类节目除了中规中矩地宣传一些社会公德和满足猎奇心理之外,在进行深入的社会思考和理性的社会批评方面,几乎无所作为。更重要的是,媒体在报导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时非常积极主动,但遇到关系民生重大事件时却有失语现象。

媒体汗颜不为人民喉舌

像这样只去粉饰太平、只歌功颂德,没有胆量揭露问题,显然偏离了媒体应该坚持的立场马克思曾指出:「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无处不在的喉舌。」用这句话来衡量媒体,某些媒体显然是不合格的,那些媒体工作者应该为之汗颜。

然而,如果说「刻板新闻」的存在是由于媒体的弱智,「琐事新闻」的存在是由于媒体的平庸,这样也有失公允。因为媒体也有自己的苦衷,它是戴着镣铐舞者,它的能量才智并没有完全释放出来。

钟沛璋先生曾任中国中宣部新闻局局长,他在《政治文明与新闻立法》一文中,谈到起草《新闻法》的曲折历程时,提到一位权威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制定了一个《新闻法》,我们共产党人仔细研究它的字句,抓它的辫子,钻它的空子。现在我们当权,我看还是不要《新闻法》好,免得人家钻我们空子。没有法,我们主动,想怎样控制就怎样控制。」

中国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已经受到了影响,议论了20多年的《新闻法》迟迟没有出台,就是一个证明

尽管我们会抱怨:从「刻板新闻」前进到「琐事新闻」,慢得像蜗牛爬。但对于媒体,我们已多了一份理解ˍˍ这也是一种无奈。

(作者为大陆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