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群儒身影

文接B6版)

台后傅斯年仍兼任随迁的中研院史语所所长,但主要精力则投入台大的兴建改革之中。当时的台大校园学潮汹涌,一九四九年三月底,台湾省立师范大学与国立台湾大学学生联合闹将起来,引发当局的严重关切,认为台湾校园确实受到共党分子的统战与渗透,台湾省主席兼警备总司令陈诚,命令警备副总司令彭孟缉率部缉拿主谋分子。四月六日,台北大批军警按预定计划闯入校园欲开杀戒,傅斯年对当局不经法律程序进台大校园逮捕师生表示不满,亲自找国民党最高当局交涉,要求逮捕台大师生必须经过校长批准。傅对前往执行任务的彭孟缉道:「我有一个请求,你今天晚上驱离学生时,不能流血,若有学生流血,我要跟你拼命!」彭孟缉禁于傅的气势,不敢造次,遂当场保证:「若有人流血,我便自杀。」未久,台大被捕的学生多数放回。

各种困局接踵而来,傅斯年的身体很快垮了下来。一九五○十二月二十日上午,傅斯年列席台湾省参议会第五次会议,发言完毕即将回归座位时,突然昏厥,第二天,台湾省议会副议长李万居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宣布台大傅斯年校长于二十日夜「弃世」。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二十日,傅氏逝世一周年忌辰,举行安葬仪式。典礼由继任校长钱思亮主持,俞大彩(编按:傅斯年夫人)亲手将傅斯年的骨灰安置在台大「傅园」的大理石墓椁中。

李济磊落思想情怀

李济于一九四八年年底,不顾他的学生与陶孟和等的劝阻,毅然决然地押着他视若生命的国重宝渡过波浪滔天的台湾海峡,来到台湾这座岛屿。因地小人多,时局混乱,来台人员大多无处安身。李济率领押船的部分史语所人员,勉强在台大医学院教室中搭个简单的床铺暂住下来。

初到台湾的李济在朱家骅、傅斯年等人支持下,克服种种困难与阻力,于一九四九年创办了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并于秋季正式招生。李氏除继续担任史语所考古组主任,还兼任该系系主任之职,并聘请史语所同仁董作宾、芮逸夫石璋如、凌纯声、高去寻等到该系任教。这是中国科学界,第一次在本土把训练职业考古学家列入大学计划,从而开创了大学教育体系设立考古专业的先河典范,为中国考古学继往开来作出划时代贡献。

尽管这一学科创办之初,限于当时的条件和大众对这一「乌龟壳研究会」和「刨死人骨头」工作的陌生与偏见,招生很少,但总算为考古学的未来播下了种子。当时除一个叫乔健的学生自动转系来到考古人类学系外,首届毕业生仅有李亦园唐美君二人。第二届学生共招收三人,分别是张光直林明汉、任先民。以后学生渐多,有许倬云宋文熏、尹建中、连照美等。这些学生走出台大后,随着岁月的淘洗磨炼,大多数成为蜚声中外的考古人类学家。其中李亦园、张光直、许倬云等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一九五四年,中国大陆根据毛泽东在一九五一年所作「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指示,延续了几千年的正体字全部废止,以拉丁化拼音文字取代正体字的声浪遍及宇内。这年九月二十二日,李济致信正在美国哈佛大学就读的张光直,说道:「中国学术在世界落后的程度,只有几个从事学术工作的人,方才真正的知道。我们这一民族,现在是既穷且愚,而又染了一种不可救药的、破落户的习惯,成天在那里摆架子,谈文化,向方块字拜拜』──这些并没有什么『要不得』──真正『要不得』的是以为天地之大,只有这些。」又说:「中国民族以及中国文化的将来,要看我们能否培植一群努力做现代学术工作的人──真正求知识,求真理的人们,……你们这一代是负有大使命的。」这封切中时弊要害又情深意长的书信,鲜明地凸显出李济的心胸与思想情怀,并直接影响了张光直的思想和学术追求,使他在现代科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终成世界级考古人类学巨擘

董作宾穷困不移其志

董作宾于一九四八年底携家随史语所迁台后,继续从事甲骨文研究并兼任台大考古人类学系教授。傅斯年去逝,由董作宾接掌史语所所长一职。董氏上任后,仍像当年在李庄一样领导群贤做分内的研究工作,对岛内的政治争斗与海峡两岸发生的政治事件并无兴趣。按董的说法,个人的存在和力量非常渺小,如原清华教授浦薛凤尝谓的「太虚空里一游尘」,或谓沧海一粟,特别是作为知识分子,还是埋头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实事为好。

有十个孩子的董作宾,生活境况尚非常的穷蹇糟糕。胡适出任中研院院长后,江冬秀由美到台,得知胡氏早餐只吃一点稀饭,一点南瓜,觉得吃得太苦,要另外加点主食和菜肴,被胡适阻止。胡谈到史语所同仁住在杨梅时代,有几家每月到了二十日之后,就用南瓜加盐煮稀饭过日子,一直熬到下个月发薪水,然后到了下个月二十左右还得靠南瓜加盐煮稀饭过下去。胡适所说「有几家」中的第一号人家,就是董作宾。

尽管靠南瓜加盐煮稀饭过日子,各项工作还是得琢磨着干起来。因而董作宾继傅斯年出任史语所所长不久,便拿出主要精力主持史语所在南港建造办公大楼和宿舍工程。一晃几年过去了,眼看一座座楼舍立起,而董家生活依然极其艰难,许多时候连吃饱肚子都不太容易。董作宾在台大考古人类学系兼课后,有几位要好的同事经常看到他每次下课回家,都从校内的小卖部买一包花生米边吃边走,且吃得很香甜的样子,就问他为何总是买花生米吃?董说讲完课后肚子就有点饿,吃几个花生米充饥,别的买不起,花生米便宜些。对方不解地问,为何不拿到家中再吃?董一边用手指捏着花生米往嘴里送,一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我家食指浩繁,拿回去,这包花生米就不是我的了。」

许多年后,董作宾的儿子董敏证实了此事。对此,董敏补充说:「事实上当时的董家确实穷困得很,我爸爸有开夜车搞研究写文章的习惯,他的桌子下面有个小铁筒,里面装了一点饼干糕点什么的,晚上熬夜饿了的时候,就从铁筒里掏出一点点垫活垫活。开始孩子们不知道,等发现这个秘密后,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给吃掉了,结果有一个晚上,我爸爸到半夜又从小铁筒里找东西吃,一看是空的了,很懊丧,起身在屋里转了几圈,长吁短叹。我妈妈熊海萍起床看到爸爸愁苦悲戚的样子,又看到那个空铁筒,心领神会,当场流下了热泪。」(本文摘选自《南渡北归》,岳南着,时报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