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日月潭 赏水波朝雾、踩世界三大曼波田
远望水社大山与拉鲁岛,清晨的日月潭美不胜收。(图/郭涵羚提供)
从小到大,来过很多次日月潭,但从来没有踏上鱼池乡西南方的头社。如果说日月潭是蛋黄区,那么头社就是鲜少人造访的蛋白区。在散步的云日月潭生态民宿主人范怀仁带路下,头一次,我跳脱观光客眼光,发现全新日月潭。
头社是邵族旧聚落,也是从浊水溪进入邵族范围第一社,故得名。它曾是鱼池最重要的米仓,鱼池居民流传一句谚语:「头社米,水社鱼」,昔日头社盆地盛产稻米时,一片金黄。如今三圣宫广场旁的一座大型木造碾米机,见证这段辉煌历史。
换上雨鞋,我们前进日月潭活盆地。日月潭现址为「月潭」,头社盆地为最初「日潭」的所在地。湖里泥沙淤积,加上腐烂水草,千万年累积成草泥炭土,像一座浮在沼泽上的浮田。
「你可以想像成一个大焦糖布丁,在焦糖上种水稻。」范怀仁解释。如此特殊的地质,除了头社,世界上仅荷兰羊角村(Giethoorn)、缅甸茵莱湖(Inle Lake)等地有。
这块土地会跳舞。往上一跳,肉眼可见土地微微震动,像形成海波浪。行进更深处沼泽,若非踏着铺设的木板,双脚恐怕更下陷,卡在泥沼中动弹不得。同行旅客们一个牵着一个,形成一堵人墙,帮助彼此安稳前进。
就是在这片活盆地,范怀仁和太太林冠妘建造了自己的家。他说自己是怀有民宿梦的傻子,寻遍苗栗、南投、嘉义与澎湖等地,最后在头社买地落脚。花费近3年割草整地,观察当地地质水文,勾勒梦想基地。
但,活盆地地质松软,难以起厝怎么办?他自画平面图,参考欧美生态工法,打下近800根木桩,终于盖好房子。这幢建筑持续进化,装设屋顶太阳能板、屋外风力发电装置,提供部分电力。如今散步的云是全台唯一取得低碳建筑(LCBA)钻石级、永续旅游(CU-GSTC)双认证的民宿。
日月潭的多变、头社的独特,让夫妇俩彻底扎根。头社保留60年代农村风貌,沟涧间,铺设长条石块,做为洗衣板,成了「阿嬷洗衣场」。就算现在人人家中有洗衣机,阿嬷们还是每天都来报到,跟邻居社交、聊八卦。
穿梭村落,从村子的彩绘墙,一窥农业生活样貌。一开始村民自己画,后来加入艺术家画作。养鸡、养鸭、插秧与收割,全是最朴实的农家日常。经过一幢民宅,居民很实际,直接把「五谷丰收,源源不断」的愿望,画上自家墙面。
晚间,我们来到阿爸食堂。历经刘家5代、超过百年的三合院老厝,以前广场是晒谷场,也是家人举办婚礼的喜庆之地,如今刘家父子掌厨,户外办桌,变成阿爸食堂。
水里温体猪加入茶叶,焖卤2小时的阿萨姆红茶卤肉上桌,吃起来带点茶香,完全解腻;麻油荷包蛋充满香气,淋在饭上,或直接喝汤头,「以前坐月子若嫌鸡腿贵,就用麻油蛋滋补。」范怀仁说。
饭后的红龟粿,是80几岁的阿嬷亲手做的。一顿饭,勾起古早回忆。庭院的炭火,好像烧得更暖了。
隔日清晨,我们起了大早,追日月潭朝雾。「水沙连」指的是鱼池水社地名旧称,也意指水波袅袅,朝雾如纱。
范怀仁深知观赏朝雾最好的地方与时刻。「秋冬时节、日出前后20分钟最好,」他说,「8点以后的日月潭,就变回一个水潭。」
6点40分,我们在台21线、近头社派出所的路边,幸运见到一层透明薄雾,笼罩头社盆地。转往水社大山日月潭出水口,范怀仁竟变出咖啡和点心,我们在座位区啜饮咖啡,眼前视野换成潭面倒影。
抵达朝雾码头时,阳光强力放送,追朝雾重头戏已提前落幕。看见「水沙连」得靠运气,就算运气好,有时也只有10来分钟就散去。但清晨潭景,无论哪一面都令人醉心,这是属于日月潭的魔幻时刻。
由于疫情,我们见不到国外观光客,但却意外拥有异国体验。从羊肠小径,进入乌布雨林峇里岛主题餐厅,餐厅全部装设皆由峇里岛运送而来,连椅子、地板都不放过。我特别喜欢它的发呆亭,以及水池反射光影。
开在路边的哇拉蜜(Walami)法式手工冰淇淋店,是另一个台法混搭、异国惊喜。老板黄鑫当初用绵绵冰,跟法国人交换法式冰淇淋做法,以在地水果,创造独门滋味。他特别推荐彰化酒酿大村葡萄、山刺番荔枝。吃起来口感绵密,还吃得到果肉。
原来,日月潭还拥有这么多面貌。夜晚,我们在民宿观星。猎户座的腰带特别好认,在夜空中闪亮清晰。
躺在3楼户外浴缸泡澡,我暗自下了决定,尽管已来过无数回,但我愿意,下回再来一次日月潭。
《商业周刊1735-17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