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听吗?每个人都该练习的「倾听力」

▲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训练自己的倾听力,对融洽的人际关系更有助力。(图/视觉中国CFP)

文/胡全威

阿勇,我觉得很不舒服,很难过!」「别想太多,快乐一点!」阿勇努力地劝着小红。「你不懂啦!」小红无奈的说。

朋友向我们倾诉时,很多人会直觉地开始规劝、比较、否定等,希望能改变朋友的想法,说服他/她朝向我们希望发展的方向。

譬如,开头就是「规劝」朋友想开一些。又或者是说:「你这次被老板骂,算什么!我上次被客户赶出办公室,还差点泼我一身水。」这是作比较。也有人会说:「这一点挫折也不能承受,像什么样!」这则是直接否定。

这些方式,是否能有效沟通呢?通常很困难。听话的人,发现自己没有被接受与理解,很容易立刻反唇相讥,或者不愿意继续谈下去,封闭了沟通的管道

心理学马歇尔罗森堡(Marshall B. Rosenberg)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架构中,他认为真正要达到有效沟通,甚至是说服,重要的关键前提,就是专心倾听。

脑神经学者大脑结构、神经元发展来解释这样的现象。不过,简单的说,就是人们有被理解的需要。当我们能被理解、被接受,我们会感到放松以及与愿意与对方建立联系,而不再是防御或是攻击。

因此,当小红说:「我觉得很不舒服,很难过」。「非暴力沟通」认为阿勇这时更好的回应方式应该是:「嗯!」,然后继续倾身聆听小红想要说的话。或者是如实地反应:「我听到你说:你觉得不舒服,很难过!」将小红的话,重新说一遍,让她知道,我们听进她所说的话。罗森堡博士认为,重复对方的话,可以让说话的人感到被理解与放松。

值得注意的,有些人可能认为光是如实反应,还不够。为了更有效果,应该表达出同仇敌忾、立场一致,才能获得朋友的认可。因此,有些人会加油添醋、搧风点火。譬如,当小红说:「老板这次让我很没有面子」。有的人就会附和说:「对啊!老板太可恶了!自以为是的!大不了,不干了。」这反而是让小红离真实情况更远(譬如这次冲突只是偶发性的,还是有很多良性互动的时刻),可能做出不适当的反应。

又或者有另外一种情况,小红过几天与老板和好,深受老板赞扬。这就像是男女朋友夫妻吵架,作朋友的在一旁添油加醋,「对!这种男人最不可信,赶快分手!」结果,隔天两人和好。原本鼓吹两人分手的,反而里外不是人。

因此,非暴力沟通,在倾听的过程中,更强调的只是专心聆听或者如实反应,让说话者获得接受与理解后,继续能够畅所欲言。

但是,要如何培养这种专心倾听能力,如何能按奈住急于提出评论、判断的冲动呢?以下提供两个可以增强倾听力的方式。

首先是同理心(empathy)。一个人要能接近理解对方感受,往往依赖的特质就是对于对方的处境心态能够感同身受。有些人的天生性格善于体察人意,有的则需要后天刻意培养。

前美国总统巴马在一篇感谢他母亲的演说中提到,他的母亲教导他同理心的重要性,让他能够「从别人的眼光世界」(look at the world through somebody else’s eyes)以及「站在别人的位置」(stand in their shoes)想问题。这两个英文片语,就非常具体化地形容同理心的运作方式。

▲具备同理心,与「站在别人的位置」想问题,才能让他人感受你真正理解他,而不只是敷衍了事。(图/视觉中国CFP提供)

我们都知道,大人小孩看到的世界,是有很大的差异。可是,倘若我们不蹲下来,从低往上看时,我们很容易忘记眼前的桌子矮墙,对孩子都是一个不容易跨越的阻碍。

同样的,真正有深度的倾听,就是要能站在对方的位置想问题,很多想法与态度,才能很快地的掌握,才能比较接近了解我们的对象。而这时的专注倾听,才会有更多的理解力

另一种倾听力的培养方式,则比较是思辨式的训练:正反思考。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些人不容易体会别人的心情。但是,可以借由理性训练,可以试着推想对方的理由。这样在倾听时,才能比较听懂意思

举例来说,当对方吵着要离职时,你希望劝阻他/她。这时不妨先设想离职的理由与不应离职的理由。顺着这两面论点思路,一方面才能比较容易理解对方的考量。另方面,你能够说明对方提出的理由,还可以帮忙厘想法,让对方可以确认你能懂得他/她的意思,就不会一直要找理由来防御或辩护自己的论点,而形成对立的局面。

现在是资讯爆炸、人工智能当道的时候,许多艰涩的问题都可以交由机器网路资讯来解决。但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这则是需要更多的软实力来经营。而其中,「倾听力」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借由专心倾听,无论是同理心的培养或是正反思考的转换,可以帮助我们促成更融洽的人际关系。

好文推荐

不服来辩!为何我们要展开公共辩论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88论坛粉丝团按个赞!

●胡全威,世新大学口语传播学系助理教授。本文经《台湾立报》同意授权转载,以上言论不代表本公司立场。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