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耗时弊端 定义AI、IOT专利审查

智慧财产局订电脑软体发明审查基准,增列医疗AI诊断专利。图为工研院「自助式辅助眼底摄影技术」以AI人工智慧自动识别眼底病况。(工研院提供)

随着AI人工智慧与物联网(IOT)领域蓬勃发展,相关软体专利申请愈来愈多,但由于缺乏发明进步性定义范例,每案件往往超过平均专利申请14个月时间经济部智慧财产局近日修正《电脑软体相关发明审查基准》,将AI与IOT定义与范例纳入,以利缩短新案件审查时间,预计6到7月正式公告

新修订的《电脑软体相关发明审查基准》,针对AI与IOT订有「神经认知功能评估系统」、「无人自动驾驶车辆调度系统方法」、「商品销售预测电脑程式产品」、「无人商店管理系统」、「车流估算系统」等订有20个最新范例,可供业者与专利官审酌。

智慧局副局长廖承威表示,有考虑过就AI与IOT另订专案基准,但因两者是透过特殊演算法本质上仍是电脑运算国外也在观察,因此只先在电脑软体基准中增订。

AI发明专利审查比较复杂,因其利用数学模型描述生物神经元,这种神经网路的运算模型演算愈来愈普及时,到底每案件有没有特殊性,是否该给予专利保护,是最大问题

廖承威说,新的基准回归到「进步性」定义,并举出多项范例,明确定义发明有无创新,给予进步性比对指引,如此可以加快专利审查官判断,也有利发明人申请前判断。

一般专利审查案件约需14个月,廖承威表示,过往AI与IOT专利申请,在判断是否符合进步性发明,没有范本指引与明确定义下,申请人跟审查机关之间来回文件补充说明恐会耗时过久,新的基准出来,可望将其拉回到平均审查时间。

新基准也明确定义医疗类AI专利,须排除人类动物的诊断、治疗方法,这些是不能给专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