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权威"到"抄袭丑闻":论人设崩塌的IGN
本站爱玩百万稿费活动投稿,作者 铁士代诺201,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通常,国内玩家如果想在游戏发售当天甚至之前就获悉一款游戏评价的话,往往要参考那些能够提前拿到游戏的欧美媒体评分,而IGN作为在国内认知度较高的一家欧美游戏网站的,多年来借助“外来和尚”光环和国内一些游戏论坛的热捧,慢慢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权。
久而久之,国内媒体对于IGN的评分转发越来越多,尽管不同阵营玩家有时也会因为个别游戏打分不“客观”而发出自己的质疑声,但其奠定评分基调的绝对时效性和主流眼光的相对权威性大体上还是得到了认可。直到不久前一则NS版《死亡细胞》的评测视频被证实为抄袭,一下子从根本上造成了IGN的人设崩塌,玩家们不禁要问:一个浓眉大眼的老美评分权威,怎么也搞起云评测了呢?
对此,我们还要从欧美游戏媒体自从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便有一搭无一搭被暴露出来的游戏评分与利益交换说起,以及由国内舆论如何手动对IGN建立基本权威性认知过度,以后咱还该不该迷信老外评分这个事儿?
IGN最初发布的NS版《死亡细胞》评分
(特别说明:下文不针对谁,愿意对号入座的,随便)
Wii和NDS是任天堂销量最高的家用机和掌机,同时它们也是21世纪有综合评分指标以来所有主机里高分游戏数量最少、而低分游戏数量却又最多的两个游戏平台。其“烂作”数量虽然对比“雅达利大灾变”时期已不可考,但在异质和蓝海两面旗帜之下隐藏了太多粗制滥造的画面,毫无节奏的体感,莫名其妙的触控,简单粗暴的抄袭,再加上一大堆面向非玩家群体的游戏在专业媒体评价体系里本就是低分的代名词,也就更进一步保证了两位副班长不可撼动的位置。
《Wii sports》实力诠释了什么叫“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任天堂对此则是完全不在乎。因为带给Wii和NDS以巨大商业成功的蓝海用户很少会跑到游戏网站翻看什么媒体打分,同时任天堂第一方位于金字塔塔尖的那些游戏也从未失手,直到今天《荒野之息》和《马里奥银河》也依然霸榜,总之评分高低无所谓,用户自己知道各取所需就行了。
相比任天堂的“老夫不在意分数”,Rockstar的做法却是“敢TM少给0.1分豪瑟兄弟要你命”。《GTA》3,4,5也好,《荒野大镖客》也罢,游戏素质本身当然没话说,但是对于掌控R星的豪瑟兄弟来说,他们的字典里可没有类似“容忍”、“谦逊”的字眼儿,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R星前公关人员表示:只要豪瑟发现新作不是满分,就会威胁公关人员去搞定哪怕是0.1分,作为具体手段,除了公款招待媒体朋友吃吃喝喝以外,还会安排专人记录每一个媒体打分编辑的个人喜好,派私家侦探调查他们在打分之前这段时间里的生活状况,甚至干脆由R星指派媒体中的某位“熟人”编辑专门对公司游戏打分。当年Gamespot作为以客观权威自居的媒体,曾一度拒绝过R星的任性要求,结果就是R星暂时断绝了双方一切合作,并禁止Gamespot报道自家游戏内容。而其他大部分游戏虽然没有做到像R星这么狠,但指望他们像任天堂那般遗世独立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通常来说,对于R星作品的负面评价大都只来自非游戏媒体
2001年,前任3DO总裁Trip Hawkins对美国老牌游戏杂志《GamePro》说的那句:“别对我说读者是你的客户——你真正的客户是向你付钱的人,是广告商”乃是游戏媒体行业的真实写照。
付费的实体杂志尚且如此(事实上国内此前三家最著名的游戏杂志之所以停刊,广告断粮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情况也可想而知。但另一方面,网络媒体人也渐渐找到了新的求生(财)之道,比如著名的综合评分网站Metacritic虽然也会不定期收到各种威逼利诱,但因为其开发出了内容授权的盈利模式,且无需有求于媒体宣传资源,所以目前为止保证了相对较高的客观公正性。
另一个以爆料见长的博客类网站KOTAKU则因为注册用户大多为神通广大的自媒体人,生活中拥有养活自己的本职工作,也就更不把厂商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当年提前曝光PS3的HOME计划招致SIE发信扬言断交,结果KOTAKU把那封“愤怒来信”原封不动发在网上,让大法又遭受了一轮舆论轰炸。直到越来越多游戏厂商在宣传推广工作中渐渐发现一篇好的游戏报道在视听逻辑和传达效果上远远好于单纯的喊话式广告,于是厂商和媒体各自公关部门肩上的担子也就变得更重了。
综合评分网站Metacritic,在游戏评分下会给出零售商的购买链接,以此作为商业模式
这里说一个国内媒体的好例子。《黑手党3》(本月PS4会免游戏)的1.0版无疑是一颗地雷(如果您就是觉得黑人哥哥被反光贴图贴成整容般迈克尔·杰克逊,或者平地穿模都不是雷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当时这款游戏发售前,厂商只邀请了国内一家媒体前去美国工作室实地体验,结果该媒体也确实带回了一篇声情并茂、内容详实,既包含游戏要素的精确整理又不乏当地风土人情采风科普的优秀报道,我整篇看下来的感觉就是这种图文并茂的好稿子人家厂商就是给我钱我也做不出来,所以当即就把店里《黑手党》的预定量翻了一番下单给渠道了,结果游戏短板肉眼可见,发售即暴死。至于价格跳水让一众店家赔得肉痛皆为后话在此不表。
《黑手党3》是本月PSN会免游戏,更新优化后基本还是可以一玩的
载浮载沉IGN——从“塞钱媒体”到“评分权威”
不久前R星授权IGN进行了《荒野大救赎2》的独家试玩演示,演示时间恰好是抄袭事件爆出的当周,结合上文介绍的R星之独裁,以及IGN始终没有摆脱的“买分”争议,或许大家会感到困惑,这个不靠谱的媒体是如何一度成为国内主机游戏玩家们的“评分权威”的呢?真的是因为IGN三个字母叫起来顺口吗?
当然不是。
说正经的。首先,IGN客观上具有必要的专业水准,很少冤枉一个好游戏——这符合国内玩家,尤其是主机玩家少而精的路线精神。一位欧美媒体的资深编辑曾经说过:任何大学都没有游戏评测这个专业,所谓权威编辑本质上就是资深玩家,这个岗位无需优美文笔,站在玩家角度诚实描述游戏才是第一准则。所以那些公认的好游戏在IGN几乎不会翻车,这和国内外一些二线媒体为了博眼球故意给大作低分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然后,IGN无视或者鄙视绝大多数“妇孺游戏”的同时,对于独立游戏和真正有一技之长的游戏敢于给高分,比如《蔚蓝山岭》的10分满分,《画中世界》的9.2分,甚至是给抄袭的那份《死亡细胞》评测“原创”了9.7的高分,这些游戏国内媒体虽然也“吹”,但通常不会也认为没必要“吹”到这么高(毕竟《蔚蓝山岭》比《荒野之息》分数高会显得有些标准失衡),如此一紧一松,IGN在玩家心中便获得了无形的“逼格”印象。
IGN满分游戏《蔚蓝山岭》
接着,碍于国内网络环境的关系,IGN因为有亚洲服务器,并且还专门开通了“IGN中国”,这比起三天两头“无法打开”的Gamespot,Metacritic等欧美同行无疑要亲民很多,更不用说还没有语言障碍了。
近期的IGN日站,广告位给了《世界树迷宫X》
最后,就是IGN对大作的评分基本是在游戏发售前就会出炉,而国外较权威的分数综合取样评分网站如Metacritic,GameRankings显然要更多统计时间以保证样本数量,国内媒体大部分游戏没有提前入手的待遇(包括我自己每次写评测也要和时间赛跑),此消彼长进一步就凸显出IGN在持币观望犹豫着要不要第一时间吃现的玩家中的时效参考价值。分数+优缺点罗列虽然形式上略显科班,但贵在一看就懂,比起大段搬运和翻译明显省时省力,客观上又进一步快了传播速度。
最后的最后,依然落在国内的情况。某主机游戏媒体,或者说是主机老玩家为主的论坛,最早在国外网站无法打开时便开始搬运IGN评分,正赶上彼时日本游戏坠入低谷,原本最有参考价值的《FAMI通》评分被认为已经臭不可闻,网友们又普遍看不起国内传统媒体(同行是冤家?),因此IGN就填补了玩家们急需的那个参照系空缺,虽然期间也免不了一些争议,但搬运的年头长了,新来的玩家也就默认了这份外国“权威”了。
抄袭杀死权威,但评分不死
几年来,IGN既是国内玩家舆论中某种意义上的权威,也是不同玩家群体相互攻击的高地,最终,对IGN的支持与反对便融入国内玩家群体之间日常互怼的不统一战线,分成了“IGN说了这游戏不行,所以大几率就是不行”V.S“IGN的评分能信?搞笑吧”两个阵营,玩家的想法也比较直接,无非就是IGN评分编辑的喜好是否与自己同步。比如任天堂玩家因为一句广为流传的“too much water”(IGN对于《精灵宝可梦 欧米茄红宝石/阿尔法蓝宝石》的评语,并给了游戏7.8的低分)与IGN结了梁子,加上任天堂自身又对游戏评分存在天然抗体,所以任天堂玩家对于IGN向来没什么好脸色,去年IGN在《异度神剑2》发售时曾评分较低,游戏后续内容完善更新后也没有重新打分,也因此而让自己继续留在了一部分任天堂玩家的黑名单上。
一句“too much water”让IGN从此失信于国内任天堂玩家
此次抄袭事件后没几天,IGN又重新放出原创版《死亡细胞》评测,评分也向下修正为9.5分,似乎在争辩说:“我们虽然抄了视频,但分数还是原创的”。结合此前《掠食》,《星露谷物语》等游戏先抑后扬的二次打分,让人不免觉得IGN在分数问题山也是越来越想当然了。
而对于不同程度搬运过IGN评分的国内媒体来说,IGN已经从“具有参考价值”降格为“仅供参考”,其公信度大概就要和几年前给《JOJO全明星》(惊世骇俗般完成了被认为不可能还原的JOJO宇宙,但400多块钱的游戏居然内置氪金买体力才能持续游玩的核心内容,BNGI一旦耍起流氓来真是拦都拦不住)40分满分的《FAMI通》平起平坐了,而后者作为日本老牌游戏杂志早已经进入了“评分硬广傻傻分不清楚”的超然境界。
想当年NAMCO的XBOX360版《偶像大师》一度曾是日系硬核偶像游戏的代表
事实上,在曾经国内传统媒体主导玩家舆论的那段时间里,《FAMI通》评分的说服力尚存,包括国内两家传统杂志在评分方式、栏目排版、包括对游戏的评价体系上,都有意无意间和《FAMI通》看齐(元祖国内游戏杂志《电软》初期还直接就把《FAMI通》的那只小狐狸印在封面上),加上当时还是盗版游戏的天下,对于玩家来说,只要是杂志给了高分的游戏,不管合不合自己的口味,买一张回来总是没差,包括我本人在内,那一代玩家不少人都是通过这种蛮荒的方式一点点增加着自己的游戏阅历。
《FAMI通》的标志性吉祥物,现在已经不担任封面了
IGN某种程度上接过了《FAMI通》走后留下的舆论空缺,并且随着主机游戏产业西强东弱的趋势越发明显,毕竟玩家们不接受一个日系媒体对枪车球发表的评论,所以在需要相关信息时,便自然而言把目光转向了新的游戏发达地区,也就是欧美的网络媒体,这和PS2,GBA时代我们看着游戏杂志攻略玩JRPG其实是一码事——哪家强,哪家就说了算。
如今,虽然抄袭事件渐渐平息,但相信在记忆力甚好的玩家群体当中,对IGN的印象很有可能会进一步被娱乐化,其评分也很可能不再被当成游戏首发前夕最值得搬运的那一个。这样一来,谁会成为下一个被推举出来坐在火山口上的“权威”呢?
相比评分,其实评测内容本身更有参考价值
我想大概会是轮流坐吧,然后谁倒霉或者谁更想出风头那么舆论的火山熔岩就喷向谁。
毕竟在这个云玩家比玩家甚至还热衷于发表游戏评论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一个大多数人能够认可的权威评分了,但正是因为群体参与的关系,评分这件事的影响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成为了对游戏完整评价体系中的一部分,玩家们要么把信任票投给与自己品味相投的媒体或者自媒体,要么就听取多方意见(云玩家的就别听了)自行筛选考量,“求同”有助于玩家对游戏的深入挖掘(比如那些热爱《黑暗之魂》的玩家),而“存异”则更适合让更多玩家参与进来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只要我们对游戏的审美不停息,那么评分和评分带来的争议就不会终止。
前IGN编辑马特·卡萨马西纳为首的“四老外”POSE让全世界玩家记住了这个媒体的最可爱瞬间,如今他也青春不再
招募野生写手!寻找游戏达人!快来参加爱玩百万稿费活动吧
游戏专栏投稿信箱:otaku@vip.163.com
欢迎关注爱玩APP【精选】板块,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