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装水置于高温环境 消基会:恐溶出塑化剂
每年夏季均温屡创新高,消基会测试在高温车厢内摆放市售瓶装水,检查是否会释出塑化剂、铅含量等物质,结果都符合国内标准,铅含量均合格;但消基会指出,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检验方法受限于食药署定量极限0.05ppm,无法判定是否高于美国环保署或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标准。
消基会选定市售20件瓶装水检查,其中17件产地为台湾、3件为进口,针对铅含量、邻苯二甲酸酯类进行溶出测试,结果20件样品连续7天置于摄氏28度至50度车内环境,检验结果铅含量均低于0.005ppm,符合食药署「包装饮用水及盛装饮用水卫生标准」0.05ppm及「饮用水水质标准」0.01ppm。
消基会也针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EHP)等9项邻苯二甲酸酯类进行溶出检测,但由于食药署「包装饮用水及盛装饮用水卫生标准」并未订定DEHP的限量标准,因此消基会参考美国环保署及世界卫生组织的限量标准0.006及0.008ppm。
消基会指出,由于检验方法受限于食药署定量极限0.05ppm,无法进一步测得更低数据,无法判定是否合格;此外,业者制造PET瓶时,常使用三氧化二锑作为催化剂,恐导致残留锑溶出,我国订定上限为10ppb,但这次未针对锑检验。
消基会说,邻苯二甲酸酯类具有环境贺尔蒙特性,会干扰内分泌机制;铅则会引起贫血,甚至导致孩童智力发展缓迟及脑神经病变等;而锑则被视为重要的污染物,若长期经由饮用水进到人体累积,恐造成伤害,政府应通盘检讨检验标准的一致性,与国际标准接轨,例如饮用水中的DEHP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