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进自驾车商转 4大难题待克服

自驾车结合高精度3D动态地图、先进同步定位与地图建构技术、使用机器深度学习感知系统,克服严苛的气候环境感测挑战。即使在大雨、容易讯号中断地下室,也能畅行无阻。(取自CES官网

在历经多年的努力下,工研院机械所去年拿到「Taiwan No.0001」全台首张自驾车牌,开发出全国首辆能在开放场域上路的自驾车。去年10月底让自驾车从新竹南寮渔港完成试驾路线,秀研发实力。但工研院指出,自驾车要商转,仍有4大挑战必须克服,并在真实道路持续验证技术。

环境感测 保证准确

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数位王杰智观察,自驾车技术发展有4大挑战须克服,第一个是「环境感测」,由于都市里需要侦测的物件多,驾驶策略也较复杂,目前感知系统还无法完全保证在市区环境中的感测准确度。因此自驾车感知系统不该只依赖单一感测器,需搭配雷达、相机与光达等,确保系统运作与安全。

不畏气候 确保安全

第二个要克服的是「气候挑战」。王杰智表示,当自驾车遇到下雨或下雪时,感测器容易失灵。所以开发自驾车时须设法在恶劣的天气环境,融合不同的感测器技术,相互确保行驶安全。

道路环境 适应习惯

第三个挑战是「动态环境」,自驾车不仅要思考各种道路环境变化,还需适应各国的用路习惯,譬如美国路宽、交通顺畅,自驾车较好开,但台湾地狭人稠、交通拥挤,就相对难行。

第四个挑战来自大家忽略的「大规模量产」,很多人以为只要完成1辆自驾车,接下来要做10辆自驾车就很容易,王杰智强调,两者难度不同。1辆自驾车变成10辆时,会使车上感测器位置偏差影响自驾决策结果,所以自驾车在大规模量产时,需花更多时间功夫来重新调校参数

大批量产 调校参数

有鉴于上述挑战,工研院团队在开发自驾车前,就先思考清楚自己要做的是能商品化、量产化的自驾车。面对台湾多变的气候为自驾车发展带来诸多挑战,工研院机械与机电系统研究所所长胡竹生指出:「天气越糟,越要出去开!」

他说工研院自驾车结合高精度3D动态地图、先进同步定位与地图建构技术、使用机器与深度学习感知系统、以及光达雷达相机之数据融合,去克服严苛的气候与环境感测挑战,即使在大雨、容易讯号中断的地下室,也能畅行无阻。

另外,在针对自驾车量产的难题上,工研院研发的「自驾车整合系统」,可以快速安装至各型车款,适用于小货卡轿车、休旅车巴士以及大卡车等,有助满足未来的自驾车量产需求。

胡竹生强调,自驾车要商用关键,是必须要能在开放的真实道路试验,才可以验证及增进自驾车功能、加速商转。

因此,与新竹市政府合作,在无交通管制的南寮渔港试运行,就是要透过行驶于汽机车、脚踏车行人混流的道路进行测试,搜集自驾车在真实道路的资讯,提升我国自驾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