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4时至中午酒驾占2成 隔夜醉5成认知错误

交通部社团法人台湾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今日举办「岁末佳节聚会当心酒精残留 触法酒驾」记者会。(交通部提供)

交通部与社团法人台湾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今日举办「岁末佳节聚会多 当心酒精残留 触法酒驾」记者会。(交通部提供)

大家都知道「酒后不开车」,但「隔夜醉」事件仍屡有所闻。据统计,酒驾已减少38.6%,但凌晨4时到中午酒驾占2成。交通部再次呼吁,开心品尝含酒料理之余,酒精还悄悄在体内发挥作用,造成判断力下降而不自知,前一天若有饮酒建议隔天最好不要开车或骑车,避免宿醉变成道路上的安全隐忧。

交通部与社团法人台湾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今日举办「岁末佳节聚会多 当心酒精残留 触法酒驾」记者会,并公布隔夜醉数据。根据警政署统计,自2015年起酒驾肇事6658件,逐年递减至2020年4091件,降幅38.6%;统计酒驾肇事时段发现,清晨4时到中午12时,占整体酒驾时段近20%。显示白天仍有酒驾肇事风险

交通部长林佳龙表示,酒驾肇事逐年减少,2019年酒驾修法也达到一定程度的吓阻与宣导成效,但有不少民众轻忽宿醉的危险性,导致意外发生。

促进会调查发现,有89.5%知道隔夜醉,但有超过5成对隔夜醉认知错误,包含:隔夜醉与酒量好坏有关、吃解酒药可避眠隔夜醉,有健身与运动习惯的人酒精代谢比较快、喝酒脸红是酒精代谢快等。

基隆长庚胃肠肝胆科医师钱政弘表示,喝酒脸红不是代谢快,酒精代谢过程会把乙醇转化为乙醛再代谢成乙酸,有一半台湾人缺乏酵素,导致代谢速度慢,让血液中的乙醛浓度上升,会有脸红、心跳快、呼吸急促等症状。有些人以为酒量好,喝很多都不会醉,事实上是酒精对大脑影响比较晚发生,或在血液中上升浓度较慢,男生体重较重,水份多,要喝比较多酒精,血液浓度才会上升,但仍要花一定时间把酒精代谢掉,尤其酒后无宿醉症状,但隔天酒测仍有酒精浓度;隔夜醉跟年纪、酒精浓度和肝的代谢功能有关。

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理事长阮道明(Dominic Ryan)说,隔夜醉宣导接下来将着重在观念纠正;2017年发起的「不酒驾我行」宣示计划,去年已经达到16万人宣誓,未来将持续响应交通部政策,让「不酒驾我行」成为全民运动

为宣导隔夜醉,交通部与社团法人台湾酒与社会责任促进会今年邀请知名Youtuber与交通部林佳龙部长合作拍摄「小心隔夜醉」宣导影片,提醒民众佳节聚会出游之际,品尝含酒精成份菜肴酒品后,须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完全代谢体内酒精,避免造成宿醉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