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参与公共事务风气盛 扎根民主教育才是关键
▲台湾近年社会运动常见学生参与,但如何培养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扎根民主素养,是现今教育更该重视的一环。(图/记者黄克翔摄/示意图)
文/宋庆玮
从「太阳花学运」反服贸、苗栗大埔拆迁抗争、北市文林苑钉子户抗争、环保议题抗争等,皆看得见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足迹,亦激起国人对于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其实自1987年解严以来,各种民主改革声浪充斥各领域、各角落。然而公共事务的参与,学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又国中阶段如何培育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之能力?这些恐怕不仅是公民课上师生照本宣科的教与学,如何培育才是问题关键。
公共事务,在字义解释上为「关切国家人民在公共生活中所有的考量因素」。《维基百科全书》在讨论公共事务定义的文章里,则将公共事务划定为两大分支:其一、公共政策,即公共机构处理有关大众事务的措施或大原则;其二、公共行政是指执行公共政策的组织和步骤。显然《维基百科全书》对公共事务的界定,偏重政治与政府的层面。
然而,公共事务就是众人的事,涵盖的范围甚广,与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类推于学校的公共事务,就是与师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孩子们在学校生活与学习,总会遇上与自己相关的事,如果能产生很好的「共识」,就能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但是年龄平均在13~15岁之间的国中生,懵懵懂懂,心智未开,如何参与学校公共事务?颇令人担忧,但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几乎都是20岁以下的年轻人,民主的启蒙尤未早也。
国中阶段有公民课程,老师依课纲、教科书内容教学,其中即包括民主程序的学习,例如主持会议,议程、动议、表决等。但老师的民主素养是否足够,抑或是公民课仅只流于背诵,却有可能削弱学生的民主参与能力。因此,有所为的老师应在课程设计里融入时事或学校事物的探讨、分析、研究,有必要时也可寻求社会领域老师一起设计校课程,亦可学校事务讨论与辩论,提升学生公民素养的能力。
此外,国中阶段有学生自治市组织,从班级推选候选人,到参与全校的政见发表与投票,每一步骤都必须要有严谨的规范;而产出来的自治代表,互推市长与干部,并需督促其落实政见。
事实上学校对于自治市的运作,大都丢议题让孩子们完成,此时师长的指导便相对重要。或许有些学生在选举时的政见天马行空,但无论是否可行,师长都应给予善意的回应。而自治市的干部除了「为民喉舌」,也可以透过师长的指导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如毕业纪念册编辑、校务会议代表、校外教学规画、服仪规定、校规修订、运动会或园游会筹备会议等,这些都是训练孩子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师长们对于孩子不成熟的意见千万不要嗤之以鼻,要与孩子善尽沟通,建立良好默契,产生彼此信赖的价值,才不致于师生关系紧绷,愈弄愈糟。师长们开阔的胸襟,正是孩子们需要的甘霖,正向、积极的鼓励,循循善诱,才能养成孩子的民主素养。
总之,民主风气盛行的今日,与其责怪孩子不成熟的民主素养,不如在重要时刻给予正向的民主训练。或许我们看见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出现部份荒腔走板的行迳,但这也意味我们的教育并没有完整的公共事务参与训练。爱因斯谈曾说:「世界不是毁在作恶者的手中,而是毁在袖手旁观者的手中。」参与公共事务是全民之责,教育才是滥觞。
好文推荐
基层教育声音,谁听得见?
●作者宋庆玮,桃园市立福丰国中校长。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本报保留删修权。88论坛欢迎多元的声音与观点,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