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创业躲过疫情冲击!传产转型结合线上销售 业绩不畏病毒逆势成长
面对疫情冲击,不少企业开始裁员减薪,但仍是有不少新创企业透过实力存活下去。为促进疫情后产业转型及扩大产业跨域对话,台湾民众党于今(22)日举办「共融经济幸福永续-后疫情时代经济论坛」,在「后疫情时代产业竞争力,新商业模式的转型战略」主题中,青年创业代表白马制造总经理李明堂以及鲜乳坊创办人龚建嘉现身说法,分享传产转型的成果。
▲ 白马制造负责人李明堂。(图/记者李毓康摄)
白马制造总经理李明堂分享,自己从传统产业OEM转移到F2C跨境销售,就能不受到库存的压力,而进行F2C(工厂直营)方案,替客户找问题、量身订做解决问题。利用现今非常流行的「脸书社团」,就已经替他集中好目标族群,只要在其中找到解方案,就能精准接触并取得客户,也不需要投入资金。
李明堂指出,受到新冠肺炎影响,今年年初业绩年初有下降一点,但他也召集办公室7、8名员工,集中火力上脸书社团找问题,在2/17~5/11这段期间,零售成长39%、每个交易平均单价提升20%,足以见证商业模式改变带来的效益。
▲ 鲜乳坊创办人龚建嘉。(图/记者李毓康摄)
另一方面,鲜乳坊创办人龚建嘉指出,从前从事乳牛兽医行业,因此看到传统酪农业的结构性问题,才创办鲜乳坊希望能有所改变。一开始就从网路订购宅配开始,销售平台也是玩具店、药局、宠物店等非典型通路,但透过共创共好思维、与酪农们成为「利害相关人」,而非竞争者,持续壮大公司。
龚建嘉直言,自己不是为创业而创业,而是看到产业问题要去解决,是「用商业模式解决社会问题」。他也认为,疫情后很多产业结构会改变,其中也会产生很多机会,并且举例,就像鲜乳坊一年前改订阅制作配送模式,在这次疫情之下,业绩成长了50~100%,因此他也建议有志创业者,可以去看看产业结构上问题,观察哪些产业有破口、并且有机会做改变。
台北市长柯文哲指出,疫情当中很多产业受创,但部分企业还是有赚钱,「转型成功就有」,没有办法改变就会随时代淘汰,因此「应变」还是最重要基础。他说,创投一年存活率只有4%,失败还是常态,但他还是鼓励年轻人,面对变局勇于创建,在过程中保持创新精神。
► 企业如何抗疫求生? 诚品董座吴旻洁、雄狮旅游总座游国珍这么说